您的位置:首页 > 旅游频道 > 美景寻踪 > 华东景点>正文

探洞者杨志:揭秘千年金矿遗址

时间:2018-11-07 15:59:33    来源:新讯网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杨志探秘江西金矿 图/马宏杰

  杨志

  近期,摄影家马宏杰的一组照片,将杨志参与探秘江西省德兴金山矿区遗址的故事带进公众视野。德兴矿区曾是古代盛产金子的地方,山头之中矿洞相连,形成“洞中有洞”的人工洞穴系统,如同迷宫一般深不可测,错综复杂。

  杨志早在1998年就进入探险的圈子,成为最早接受国外探险者培训的成员之一。2009年,他和队员一起深入万人坑探险,探测深度841米,跻身中国最深洞穴深度第二位的探险者,此举奠定了他的江湖地位。

  对探秘江西千年地下金矿,杨志非常新奇,以前探的是天然洞穴,这次是人工洞穴。同时,他和队员也深感责任重大,因为这个人工洞穴多年无人深入,“当时我们进去只有一次机会,如果在里面做了破坏,或者把环境改变了,那对我们来说就失败了。”

  文、图、视频/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华(署名除外)

  上世纪90年代,杨志就萌生了探险的兴趣,如今在探险圈子已是知名人士。随着探险爱好者越来越多,探洞已成为一种体育新风尚。

  成为真的“探洞者”

  回到20年多年前,“(当时)国内探险这块,探洞人员特别少。”中国地大物博,探险资源丰富,而享受这份乐趣与窥探中国秘洞的基本上一直都是国外探险者。1998年,有一批国外探险者来国内探洞,相关单位对对方提了一个要求:“你们可以来,但必须培训一些中国队员”。正是这样一份机缘,杨志进入了探洞领域,成为最早一批接受国外培训的成员之一。

  杨志说,当时加入其中还有另一层考虑,因为地下洞穴基本上没有人类涉足,而地下洞穴不像山一样一目了然,“这份资源本身就很宝贵,地质安全方面也有很大意义”。

  “他们(国外探险者)的做事风格跟我们(国内)完全不一样,国内真正热爱的探洞的人少之又少,要么有人将它当作一项技术了解,要么有人就半途而废,还有人将它当作一种商业(行为)。但是国外探险者探洞,纯粹是为了这个爱好而来。”杨志回忆说,在当年的培训中,国外探险者教的主要是使用绳索垂直上升下降,当时国内最缺的就是这方面的技术。“这套技术流程国内以前没有,包括用一根绳子垂直下降几十米、几百米,它的速度非常快。我们把它称为洞穴里的高速公路。”

  杨志说,当时国外探险者特别不愿意教这项技术,只有关系比较好的学员才肯传授一二。然而,2009年的一次探洞经历之后,中国探险者开始扬眉吐气。

  那时杨志和队友探秘万人坑,探测深度841米,这是他引以为豪的事,“第一,时间早,第二,全是中国人参与,以前没人干过。”杨志回忆说,当时发现这个洞穴资源时,国外探险者原本希望一同前往一探究竟,“但我们当时说,不行不行,我们中国人要自己探一次。”杨志组织了一支中国成员队伍,誓要争一口气。“当时这个洞是中国人探得最深的地方。”正是这次探险,让中国探险员赢得了国外探险家的尊重。

  此前,那群国外探险家还对杨志团队深表怀疑,杨志自己也明白,当时的装备差,参加探险的队员时间也不多,大部分还有正式工作,因此他们选择分几次前去探险,每次都很有步骤地下去。“那群外国友人来看过之后,就非常认同我们,称我们是‘真正的探洞者’。”也正是经此一役,杨志奠定了江湖地位。

  从玩票到专业

  在进入这个圈子之前,杨志是学计算机管理专业的,探险完全是出于个人爱好,最开始他也是一直抱着玩票的心态,“但后来越做越有意义,为了推广探险,每次探险我们还都会形成完整的报告,制作影像资料。”之后,杨志索性和志同道合的朋友在重庆组建了第一支探险队——重庆洞穴探除险队。杨志众望所归当选队长。

  他说,探险队集体行动与一两人单独行动操作方式不一样,组织团队非常困难,因为需要将地质、地貌、动植物、医务等各方面知识背景的人员一一配齐,“现在国内有了很多专业人士,组队也驾轻就熟了。”

  “作为队长,要协调、做计划、分配工作,了解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以及面临的处境。”杨志对极限运动抱有敬畏,因此他总会做足后备准备工作,“如果队长没有特别强的领导力,探险会很危险。现在的年轻人个性鲜明,但在探险过程中一定要,服从。”在这个集体协作的极限运动中,任何一环“掉链子”,后果都将不堪设想。

  如今,杨志队伍的实践经验越来越丰厚,他们的探险记录已成百上千,不仅积累了丰富的地质资料,有时还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此前,重庆巫山县的一个乡村,山上村民没有水,但之后村民发现了一个坑,有200米深,为了解决当地的水资源问题,杨志团队便前去一探,发现穴内虽然有水源,但水量不足以解决饮用水的问题。于是,他们又在旁边找到一个小洞穴,当地政府将水抽上来,这才解决了用水难问题。

  探秘金矿解密开矿

  近期,摄影家马宏杰的一组照片,将杨志参与探秘江西省德兴金山矿区遗址的故事带进了公众视野。杨志回忆起整个探洞过程,感觉依旧历历在目。

  当地政府希望将这个富有历史感的矿山遗迹改造成矿山公园,于是找到了杨志团队,进行前期勘探。德兴矿区曾是古代盛产金子的地方,山头之中矿洞相连,形成“洞中有洞”的人工洞穴系统,如同迷宫一般深不可测,错综复杂。

  “当时得知后,我就对这次探洞非常感兴趣,以前探的是天然洞穴,这次是人工洞穴,很有意思。”杨志形容,那个矿洞的系统像蜘蛛网一样纵横交错,甚至说不清哪个是真正的洞口,,他们是从竖井下去的。“从竖井下去有七八十米深,看到那个洞口位于半山腰,下面还冒着热气,从上面看不到底,探不清深度,还特别阴森。”

  刚开始,杨志以为这个洞穴顶多几十米深,但没想到目睹后非常震撼,“洞穴规模很大有些洞有几百米、上千米深,一两百米高。里面还有很多过去,的工具,你能感受到过去的人挖洞有多艰辛。”

  “并且这完全是人工弄出来的。”杨志形容,前人在山的夹缝之间还做了很多梯子,“看似铁制,其实是木制的”。这些梯子只有一米宽左右,笔直向上,矿料往往就是通过它们来向外运输,一筐矿石达上百斤,而运输的高度却有100多米。“那会我就想,呈90度向上的梯子现在的我们都不敢爬,当时他们都是为了生计(不得不爬)。(矿石)怎么弄上去的?他们很厉害。”

  “我们进去相当于探秘和解密的过程,帮助完整复原这些洞穴当年的情况。”通过一点点探索,杨志团队拼出了洞穴的完整全貌,包括以前开矿、生活状态等。“我们还给它设计了线路,把很多环境告诉给当地政府工作人员,以帮助他们做矿山公园的复原。”

  复原洞穴原样

  杨志坦言,此次任务与以往相比,其实危险性大很多,更容易崩塌,“人工洞穴不是天然的”。因此,他们做了大量安全准备工作。“因为进去以后,发现很多崩塌下来的石头,包括以前用木头搭的小路或栈道,看起来会误以为是石头,但一踩就垮,掉下去有几十米深,所以我们做了很多安全标记,以防后来人发现不了隐藏的危险。”为了安全起见,探险队成员还全程用绳索做保护,防止虚空坠落。

  另外,文物保护也是首要任务。杨志团队对历史痕迹做了不少标注、保护,“很多不起眼的地方容易被忽视,人一踩,(文物)就没了”。杨志回忆说,矿工们在下面挖矿用的锄头、做的梯子,往往一摸就碎。为此,他们还提前做了大量功课,“毕竟我们进去只有一次机会,如果在里面做了破坏,或者把里面改变了,那对我们来说就失败了。”

  不过在探秘中,杨志发现了这些洞穴的新奇,“这些洞穴有古人开采的,也有近现代人弄的,不同时代人的开矿方式完整地在洞穴中展示出来。”他说,古代人挖掘的洞穴保持得很完整;近代的洞穴可以看到打了很多炮眼,没什么规则;现代的洞穴有完整的通道、排气系统等,“三个年代,你可以区分出来。”

  让杨志印象深刻的还有一件事,他们竟在深山老林里还能吃上热乎乎的外卖。“我们当时下去探洞的时候有带干粮,但没有想到工作量这么大,爬上来,随口说饿了叫个外卖吧。想不到竟然真的下单成功了。”外卖被直接送到了洞口,“在山里还有人找得到,科技太发达了。”

  杨志说,矿山公园这个想法很有意思,以后带着小孩来参观,非常能激发民族自豪感。如今,他也依旧还在探险的路上,他说,探险的魅力在于你不知道前面是怎样的,因此只有不断探索,保持对未知事物的渴望,“进洞前有大致判断,进去以后去发现推断不是正确的,这个过程很吸引人。”


请选择您浏览此资讯时的心情

相关资讯
网友评论
本文共有人参与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主办单位:北京时代互通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单位:西部数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