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巴黎开始动手了。70万把、重达45吨扣在“艺术桥”上的爱情同心锁,被市政府轻而易举地拆除了。扣锁的历史很漫长,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历经数十年,一把锁,两个人,一段故事。拆锁需要的时间很短,一周即可。
锁的主人们恐怕连后悔的机会都没有了,因为他们大部分人早把开锁的钥匙抛到了塞纳河里。
“把爱情上了锁,很多人恐怕最终还是分手了吧!”这是巴黎人在网上的留言,很冷漠。的确,“艺术桥”累了;巴黎,也累了。
我第一次踏上”艺术桥“是个夜晚。站在桥上,塞纳河两岸辉煌的建筑尽收眼底。清澈夜色中,巴黎灯火通明的华丽景象,倒映在塞纳河荡漾的水波中。所有在桥上行走的人,都像我一样,放缓了脚步直至停下,静静地融入到眼前的景色中。
这座铁桥,在塞纳河上数十座桥中独树一帜。它的名气,并不是因为它连接法兰西学院和卢浮宫的重要位置,也不完全因为它艺术性极强的造型,而是因为这桥上数十万把象征爱情的锁。
这个桥栏上的每一个空间,都堆满了锁,甚至位置不够了,锁上再套上锁。如此密集,从视觉上,并不美,甚至有些吓人。但从情感的角度,的确震撼。
据说从20世纪初开始,人们为了纪念在战争中的情人,在桥上扣锁,寄托情愫。后来,相爱的人们,都会在桥上扣一把情锁,写上自己的名字,然后勇敢地把钥匙丢到水中。再后来,这个人群,扩大到走过“艺术桥”的广大游客们。
整整45顿重的铁锁,终于让艺术桥不堪重负,去年,这座155米长的步行桥的部分桥段就曾因此出现坍塌。今年,巴黎市政府痛下决心,拆锁!
法国电视台就此事对巴黎人进行采访,受访的大部分巴黎人对政府的举措表示支持。“被铁锁锁住的桥,只有危险,没有浪漫。”“如果桥塌了,那游客们就再看不到这座桥了。”巴黎人变得异常冷静和客观。
我其实对人们上锁这一举动也不是很理解。我曾经和在桥上扣锁的一对游客聊过,他们的回答很有意思,在锁上写上自己的名字,以后有了孩子,带他来这里找锁,寻找曾经的记忆。
所以,他们上锁,是一种自然的流露,想留下记忆。因为他们爱巴黎,胜过一切。
1802年,拿破仑下令在塞纳河上修一座9拱金属人行桥,要求很明确,方便河两岸游人通行,这就是“艺术桥”的前身。那是怎样一个充满野心的、躁动的年代,整个法国正在迅速发展,巴黎变得无比开放、宽容。一个辉煌的城市缓缓崛起,巴黎人伸开双臂迎接着全世界的,艺术家、画家、诗人、音乐家,巴黎被誉为“欧洲的首都”……
人们用各种方式,表达着对这座城市的热爱、着迷。上一把爱情锁,这是其中一个小小的举动。巴黎,曾经那么呵护这样的小爱心,所以从第一把锁至今,数十年过去了,绝不美观,甚至有点破坏景色,但是巴黎人睁一眼闭一眼,不加制止。
拆锁,的确是一个颇为客观的考量,但也并非,的举措。至少让人觉得巴黎人不那么宽容了,太过理智了。
我在法国人论坛上如潮水般赞成政府拆爱情锁的帖子里,发现孤零零一个小帖子:“政府为什么不采用加固桥的方式,来保留这一传统呢?”但这个帖子的声音太弱小,太不起眼,被法国大众的“集体声音”彻底淹没了。
法国人的确是变得封闭了。二百年前那个法兰西帝国,今天已经跌到谷底。经济长期衰落,由外来移民带来的社会问题层出不穷。法国人优越感彻底丧失了。法国人,突然变得严肃了,不自信了。
我在巴黎生活的时候,从没有这样想问题。但当我回国了,突然觉得,也许,当时真应该冲动一把,在巴黎桥上也留一把锁。否则,生怕有,,忘了这座城市;或者,被这座城市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