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可能使男生,遗精年龄提前
肥胖可能使男生,遗精年龄提前。这是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妇女与儿童青少年卫生学系、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研究人员,以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63625名11-18岁汉族男生为研究对象,调研后得出的结论。
专家介绍,资料来源于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调研为全国范围横断面调查,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在各省市自治区根据经济条件分为好、中、差三类经济片,每片再分城乡,按城乡抽取生活水平中等的中小学校各3所,确定调研点校,再以年级分层,以教学班为单位整群抽取调研样本。选取其中11-18岁汉族男生作为研究对象,每岁1组,共分为8个年龄组,提取身高、体重,计算各年龄组男生BMI,并根据BMI分正常体重、超重及肥胖三个组,共计63625名11-18岁汉族男生,对三组学生遗精报告情况进行分析。
结果显示:我国汉族城市男生12岁肥胖组遗精报告率(20.43%)高于体重正常组(11.5%),乡村男生13岁组肥胖组遗精报告率(43.85%)高于体重正常组(33.69%)。
我国汉族11-18岁肥胖组男生半数,遗精年龄为13.90岁;非肥胖组男生半数,遗精年龄为14岁。城市男生及乡村男生均表现为肥胖组男生半数,遗精年龄小于非肥胖组,提示低年龄超重或肥胖对青春期发育提前的影响可能更大。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妇女与儿童青少年卫生学系朱广荣副教授指出,,遗精是男性生殖功能发育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遗精年龄的早晚可能与内分泌机制、遗传、营养状况、地理环境、民族等相关。本研究排除民族的影响,以年龄段分组,分析我国11-18岁汉族男生不同年龄段肥胖状态与遗精报告率的相关性,计算并比较我国男生半数,遗精年龄在肥胖组和非肥胖组之间的差异,为肥胖与青春期发育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中学生对肥胖危险因素知晓率低
儿童青少年对肥胖危险因素整体知晓率不高,尤其中学生更为明显。这个结论来自于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与蚌埠医学院预防医学系的一项合作研究。该研究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北京市680名中小学生,其中,男生347名,女生333名;中学生348名,小学生332名。调查分析了中小学生对饮食、运动等肥胖危险因素的知晓情况及其分布特征。
这项研究共调查了11项肥胖相关危险因素问题:学生对肥胖的危害、每天看电视/玩电脑/上网时间小于2小时、每天运动1小时、多吃蔬菜和水果、少喝含糖饮料、每天吃早餐、少吃油炸食品、少吃西式快餐、少吃高热量零食、减少在外就餐。研究者将正确知晓其中8项或以上问题定义为对肥胖危险因素知晓。
结果显示:肥胖危险因素整体知晓率为74.1%,其中,小学生为81.9%,中学生为66.7%;男生为71.2%,女生77.2为%。“每天看电视/玩电脑/上网时间小于2小时”、“少喝含糖饮料”、“每天吃早餐”、“少吃高热量零食”、“少吃油炸食品”、“少吃西式快餐”、“减少在外就餐”知晓率,中学生都低于小学生;“少吃油炸食品”、“少吃西式快餐”、“减少在外就餐次数”知晓率女生高于男生。
专家分析认为,这可能与中国传统家庭教育环境有关,小学生自立性还不高、更易受教师、家长教育的影响。而中学生自立能力加强、又常伴有不良的饮食行为习惯,以及接触电脑、游戏的机会多,“每天看电视/玩电脑/上网时间”行为更为常见,甚至呈现网络成瘾现象。“少吃油炸食品”、“少吃西式快餐”、“减少在外就餐次数”知晓率女生高于男生,可能与女生更为关注自身身体,更期望变瘦,从而对肥胖相关饮食、行为因素更为关注有关。
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所长马军教授指出,中学生对多数肥胖危险因素的知晓率都低于小学生,这提示我们在今后肥胖预防干预过程中,中学生应是健康教育的,人群;但伴随中学生自我意识的逐渐增强及其社会心理发育的相对滞后,肥胖干预过程中应避免说教,注重与其沟通、交流和引导。
原标题:我国胖男生,遗精年龄提前 中学生多不知肥胖危险因素
预防肥胖,家长对儿童视屏行为监督更重要
儿童超重肥胖与高能量和高脂肪膳食、体力活动不足和静坐行为时间过长等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针对儿童视屏行为-看电视、玩电脑和电子游戏机等,和家庭因素与儿童BMI(体质指数)的关系研究,结论是:儿童BMI与父母限制儿童视屏行为时间有关,与父母经常告诉儿童视屏行为的坏处无关。父母经常告诉儿童视屏行为的坏处是父母对儿童关于视屏行为的教育途径之一,这也间接说明家长对儿童的教育对儿童BMI的作用不如家长对儿童行为的监督。因此,在预防和控制儿童肥胖时,需要家长配合监督儿童的行为。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妇女与儿童青少年卫生学系副主任、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副所长王海俊教授介绍,这项研究选择北京市某城区12所小学7~11岁共1846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对学生进行身高、体重测量,计算BMI。通过问卷调查学生的视屏行为时间及其相关的家庭因素。
研究结果表明,在男、女生当中,儿童BMI与父母限制儿童视屏行为时间有关。与父母不限制或限制儿童视屏行为时间>=120分钟/天相比,父母限制视屏行为时间
王海俊强调,本次调查结果提醒家长,儿童肥胖的预防和控制工作需要多方面的配合,包括家长监督儿童的行为,如限制儿童看电视和玩电脑的时间,以减少儿童的静坐时间。
综合干预可以有效预防儿童青少年肥胖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科研人员采用“学生-学校-家庭”社会生态模式,对儿童青少年肥胖进行干预。观察和评估干预效果,发现短期内可以改善腰围、腰臀比(WHR)等,性肥胖指标干预有效,干预效果女生优于男生,乡村优于城市,小学优于中学,可以作为一种有效干预手段推广使用。
据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陈天娇副教授介绍,该研究利用社会生态模型理论,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式抽取调查对象,将北京市房山区学校分为城市小学、乡村小学、城市中学、乡村中学各4所,各选取2所学校7~18岁的学生为干预对象进行3个月的干预,另2所学校学生为对照。3175学生参加两次体检,其中干预对象1661人。干预措施分别是:学生层面,利用健康教育课、肥胖指导手册、主题班会向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利用饮食运动行为记录表的方式督促行为;学校层面,确保和利用大课间等提高学生体育活动时间、举办“健康饮食快乐运动”活动月、组织各种体育竞赛活动、征文征画活动、张贴海报、校园拒绝零食与含糖饮料、组建可爱嘟嘟训练营等;家庭层面,利用家长讲座、分发宣传手册、倡议书等方法进行健康教育,并鼓励给孩子情感、环境和物质支持。
结果显示,干预可以整体改善超重肥胖,未干预组超重肥胖发生风险是干预组的1.12倍,有显著性;干预可以降低腰围、腰臀比(WHR)等,性肥胖指标,排除性别,年龄和城乡因素影响,干预可使干预组比非干预组腰围降低0.63cm,WHR降低0.02,有显著性。女生未干预组超重肥胖发生风险是干预组的1.18倍,干预组比非干预组腰围降低0.52cm,WHR降低0.02;男生未干预组超重肥胖发生风险是干预组的1.08倍,干预组比非干预组腰围降低0.73cm,WHR降低0.01。城市学生干预组比非干预组WHR降低0.01,乡村学生降低0.02,乡村学生未干预组超重肥胖发生风险是干预组的1.43倍。小学生干预组比非干预组WHR降低0.02,中学生降低0.02,小学生未干预组超重肥胖发生风险是干预组的1.21倍。干预效果女生优于男生,乡村优于城市,小学优于中学。
陈天娇指出,“学生-学校-家庭”社会生态模式显示非超重肥胖学生的腰围、WHR均有所改善,超重肥胖学生营养状况改善比例干预组(15.1%)大于对照组(8.6%),说明干预不仅对非超重肥胖学生有效,对超重肥胖的学生更有效。因此,在对全体学生进行干预的基础上,对超重肥胖学生进行加强干预的方法是有效的,这为适合全学校学生参与的肥胖干预措施的实施提供了依据。同时,本研究在国内,对干预对象的人群特征进行了分析,为今后的预防工作提供了依据。文/付东红(北京大学医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