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作为民族振兴与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石,在“十四五”规划时期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教育行业要持续完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育人体系,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加快推进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高质量发展。
育联网SOM系统是以组织管理系统为基础,以学生管理系统、教职工管理系统为核心,以协同办公系统为辅助手段,融合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招生就业系统、教学教务系统、总务后勤系统、资财管理系统、家校联育系统、终身素养培育系统为一体的手机应用程序,通过一个平台,实现整个学校的数字化管理。
01
教育教学管理因循守旧,创新不够
管理制度有待于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很多制度落实不够,不利于学校工作的有效开展。
学校管理者对教学管理规则的制定,因循守旧,缺乏创新;对其落实情况缺少跟踪调查;对检查结果缺少反馈、评价及激励机制;对教师缺少面对面的交流,教学教育的管理者和执行者缺少空间和层级的交集——我不在乎你的责备,你不在意我们的抱怨。
真正的管理应该除了制定规则、进行监督外,更应该及时对教学教研进行反馈并激励,或对制度进行纠偏等。没有一劳永逸的管理,没有任何时代任何情况下都适用的制度。教师教学教研的水平也参差不齐,态度不一。因此监督之外,应用反馈和评价甚至是适当的奖励对教师进行引导和激励,通过对教师工作体察入微的关注,进而对制度及时纠偏,以免过时的制度成为教师工作的枷锁甚至是桎梏。
02
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须优化和借助先进的信息化手段
教育信息化是高度信息化的教育形态,不仅需要高度信息化的教学设备,而且需要具有信息化教育能力的教师与之相适应。信息化教育并不否定教师的地位的作用,但是它对教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化教育要求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掌握信息技术及其教育应用,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具体地讲,在信息化教育环境中,教师面临的信息技术与网络的发展,有这样一些挑战:
一是教师面临多重角色任务的挑战。信息化环境中,教师不再只是信息源和知识拥有者、传播者,而是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管理者、辅导者和伙伴,教学的设计者,学习环境的创设者,信息资源的查询者,知识的追求者和学习者等。
二是教师面临教育观念的挑战。进行教学改革,实现信息化教育是信息时代对教育的新要求,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点,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现代教学观,特别是现代学生观。学生装不仅是教学的对象、知识的接受者,而且还是知识意义的建构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人,作为教育者应该帮助学生进行知识建构,而不能把学生仅仅看作是知识的承受者、容器,进行“贯入式”教育。
三是教师面临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挑战。信息化教育环境中,教师必须掌握信息技术,并将信息技术与具体学科教学进行整合,实现信息化教学。进行信息化教学,教师必须掌握各种信息技术的特点和教学功能,进行熟练操作,学会制作教学课件、利用网络搜索教学信息、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估,以实现教学的优化。
03
学生管理有待加强,各种行为习惯的养成缺乏系列教育
我国,教育家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拿破仑.希尔说:“播下一个行动,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人的一生起着重要的作用,习惯的好坏,不但影响孩子的生活、性格、行为等,还直接关系到学习和工作的成功与否,甚至会影响孩子的将来。因此,需要把,落实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上,在“细、实、活”上下功夫,力求收到较好的成效。
04
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加强,学生真正以校为荣
校园文化是一种精神和氛围,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人民凝聚力的重要体现,是学校形象的展示,是学校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校园文化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深远的影响,这是任何课程都无法比拟的。健康向上丰富的校园文化渗透、持久、选择性地形成学生的人格,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道德素养,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跨世纪的人才具有深远的意义。
校园文化建设可以大大提高学校的文化品位,对一个学生来说,真正有价值的是周围的环境。学校的出现体现了学校整体精神的价值取向,是一种具有较强指导作用的教育资源。校园文化作为环境教育的一支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
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是营造一种氛围,塑造健康的人格,培养学生的情操,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所以,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师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构建由全体职工共同构建的校园文化体系。要树立校园文化意识,就必须重视和参与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学校综合实力的反映。校园文化建设包括学校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这三个方面的全面协调发展,将为学校树立完整的文化形象。优秀的校园文化能够赋予师生独立的人格和独立的精神,鼓励师生不断的反思和超越。总之,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发展的重要保证。
05
家长对于孩子培育的参与度不高,家校联育迫在眉睫
家庭教育存在误区
观点一:既然我把孩子交给学校,教育的责任就理所当然在学校。不少家长没有意识到家庭是孩子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没有意识到自己首先就是教育者,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没有把自己的素质和教育孩子联系起来,在家庭教育中,常常是关注孩子素质的多,关注自己素质的少;对孩子提出的要求多,对自己提出的要求少;指责孩子过错的多,反思自己行为的少。观点二:我只需关心孩子的衣食住行和学习成绩,其它方面可以忽略不计。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关注文化素质的多,关注道德素质的少;关注身体素质的多,关注心理素质的少;注重结果的多,注重过程的少;注重物质投入的多,注重情感投入的少;期望过高的多,注重实际的少。因此,往往导致了家庭教育的失败,而最终贻误了孩子的前程。
家庭教育严重缺位
要把孩子教育好,单靠学校和教师是不够的,只有学校和家庭、教师和家长协调一致,才能形成教育的合力,避免形成教育真空,使孩子在学校在家庭都能得到良好的教育。我们学校地处乡镇,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属于留守儿童,家长和监护人受教育程度不高,认识不到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部分孩子由长辈监护,还有一些托给亲戚朋友来监护,这样极易形成孩子的我行我素和任性的心理行为特征;或者使孩子产生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从而形成胆小怕事、孤僻等过分内向的性格特征。
还有部分家长教育观念落后,我们把孩子学习不认真的情况向家长反映,许多家长认为孩子的学习能力是天生的,与后天的培养没有多大关系。部分家长坦言自己对孩子的学习基本处于不管不问的状态,大部分家长认为“病要大夫看,孩子要教师教”,孩子的教育是老师的事,与己无关,他们只负责从经济上、生活上满足子女的需要,把教育子女的责任完全推给了学校,孩子出了问题就怪学校和老师,一味感叹孩子没遇上好老师,甚至指责学校误人子弟。这种状况充分说明学校与家庭、老师和家长没有形成一种联系制度,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没有成为一个整体,家庭教育责任严重缺位。
明确家庭教育宗旨
“一个工厂百分之一的废品就是百分之一,但一个孩子的成败却是一个家庭的,。”我们深刻理解这一点,教育孩子责任重大,功在将来,利在千秋!孩子是社会的未来、家庭的希望,我们要让每一个孩子都能适应未来,都能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教育应有全方位、综合整体的考虑和设计。尤其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更需要紧密而有效的配合,两者之间,任何一个方面的缺位或不足都会在学生身上产生明显的负面效应,影响教育效果。,教育家苏霍姆斯基说过:只有学校教育而没有家庭教育,或者只有家庭教育而无学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艰巨而复杂的任务。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石,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着重大的影响。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规范的管理、专业的师资、丰富的设备设施、所以学校教育是核心,对孩子的成长起着关键作用。只有二者有机的结合,才能形成教育合力。
家校教育要形成合力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应以孩子为教育主体,相互配合,形成教育合力。家校共育,总的目的是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让孩子充分享受来自老师和家长的关怀,享受教育给孩子带来的欢乐。学校教育由于现行体制设计,要求对全体学生以统一的教学大纲为指导,施以统一规范和标准的管理和教育,有人形象化地比喻为“人才流水线”,对所有学生的要求和培养目标都是大体一致的。但是,由于家庭的千差万别,家长对子女教育的目标、成才的观念各不相同,因此家长对子女的教育理念和培养目标各不相同,而孩子的情况更是千差万别。所以学校教育必须在家庭教育的配合下,具体分析每个孩子的实际情况,正确引导孩子成才,让孩子健康成长,成为有用之人。
充分认识家校共建共育的重要性,提高教师和家长的合作共建教育意识,才能使教育的途径得以畅通,教育才能有成效。学校与家庭若在学生教育问题上产生分歧,就会给学校的教育和管理带来种种的困难,降低学校教育的效率。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因此要努力促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相互配合和协调。
结语
深耕于教育信息化多年的Educiot育联网,深谙于此道。Educiot育联网SOM系统就是这么一套全面了解学校管理,能充分帮助到学校运营管理的系统,它不是解决学校的一个问题,一个类型的问题,而是学校已经遇到,或者即将遇到的问题,所以与其说它是一个系统,倒不如说是一整套学校智慧管理运营的解决方案,帮助学校在教育信息化道路上越走越稳,达到“精益治校,智慧管理”的宏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