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中国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提交了《强化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国国家自主贡献》。文件明确了中国到2030年的自主行动目标,即二氧化碳排放到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达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至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45亿立方米左右。此外,中国还将继续主动适应气候变化,在农业、林业、水资源等,领域和城市、沿海、生态脆弱地区形成有效抵御气候变化风险的机制和能力,逐步完善预测预警和防灾减灾体系。
气候变化是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中国是拥有13多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是遭受气候变化不利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不仅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深度参与全球治理、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全人类共同发展的责任担当。
2014年,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了33.8%,有力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调”字上下功夫
结构调整正向作用增强
在产业结构调整上,中国政府从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加快落后产能淘汰、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大力发展服务产业等方面入手,努力减少生产活动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
为此,中国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对,产业的布局调整和产业转移进行了科学部署。2013年以来,中国加快了对炼铁、炼钢、焦炭等19个落后产能的淘汰进程。2014年,炼钢、水泥、平板玻璃三个行业超额完成全年目标,分别淘汰落后产能3110万吨、8100万吨、3760万重量箱。
在淘汰落后产能的同时,中国积极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先后启动实施了智能制造、生物育种、北斗卫星导航发展应用等重大工程,累计安排,产业技术研发资金10.6亿元,支持了54个“国家低碳技术创新及产业化示范工程”建设。2013年以来,新兴产业创投计划支持设立创业投资基金已达190只,基金规模达516亿元,500多家创新型企业从中受益。
中国政府还,对生产性服务业做出全面部署,提出了研发设计、第三方物流、融资租赁、信息技术服务、节能环保服务、电子商务等11个,领域的主要任务,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连续多年超过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日益增强。
在“优”字上动脑筋
节能增效优化能源使用
在节能与提高能效方面,中国于2014年印发了《2014-2015年节能减排低碳发展行动方案》,对“十二五”后两年节能减排降碳工作进行了全面安排,在加强节能管理及考核、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同时,大力推进建筑节能及可再生能源的应用。据统计,2014年中国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4.8%,创近年来,降幅。“十二五”前4年,中国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13.4%。
在优化能源结构上,中国政府全面贯彻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在严格控制煤炭消费总量的同时,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2014年3月,中国政府印发了《能源行业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提出加强能源消费总量控制、逐步降低煤炭消费比重、制定国家煤炭消费总量的中长期控制目标。按照规划,到2017年底,北京、天津、河北和山东将压减煤炭消费总量8300万吨,广东、江西、重庆等省份煤炭占比分别下降到36%、65%及60%以下。
在推动非化石能源的利用上,除溪洛渡、向家坝等水电项目投产外,风电、光伏、生物质能等领域都取得显著成效。2014年,中国全年能源消费总量42.6亿吨标准煤,其中煤炭消费量下降2.9%,天然气消费量增长8.6%,电力消费量增长3.8%。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66.0%,水电、风电、核电等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16.9%。
在“碳”字上做文章
推进试点工作渐成气候
围绕“到2020年比2005年森林面积净增4000万公顷”的目标,中国加紧组织实施《全国造林绿化规划纲要(2011-2020年)》,森林碳汇能力进一步增强。目前,中国森林总面积2.08亿公顷,森林蓄积总量151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21.63%,森林面积和蓄积连续30年保持“双增长”。
自2013年出台《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以来,中国政府从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生产、最严格水资源管理、海岸带建设、生态系统修复、卫生应急保障等多个方面采取积极行动,不断提高气候变化影响监测能力及应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能力,减轻了气候变化对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生活的不利影响。
近日,中国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明确把低碳发展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途径。事实上,中国政府近年来一直稳步推进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积极组织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开展低碳工业园区、低碳社区、低碳交通运输等领域试点示范工作,初步形成了从省区、城市、城镇到园区、社区的全方位低碳发展试点示范工作格局。
据统计,自2011年北京、天津、上海等七省市启动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以来,迄今已累计纳入控制排放企业近2000家,累计成交约2500万吨二氧化碳,成交金额约8.5亿元人民币。“十三五”期间,有望建成覆盖全国、规制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在“能”字上增实力
提升应对气候变化能力
在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上,中国积极推动气候变化相关立法,开展应对气候变化重大战略研究,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规划编制,完善气候变化政策体系,强化应对气候变化科技支撑,加快温室气体统计、核算和考核体系建设,应对气候变化基础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2013年9月,国务院发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部署大气污染防治十条措施,把调整优化结构、强化创新驱动和保护生态环境结合起来,用硬措施完成硬任务;2014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2014-2015年节能减排低碳发展行动方案》,坚持用“铁规”和“铁腕”推进节能减排降碳,彰显出中国政府应对气候变化上的决心和信心。
本着合作共赢的原则,中国团结广大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进程,在当前气候变化谈判中发挥了积极建设性作用。2014年12月举办的利马会议上,中国政府提出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和各自能力原则,得到与会国家的广泛认可与支持。
今年是全面落实完成“十二五”规划各项目标任务的,一年,中国政府将继续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全方位推动应对气候变化各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下一阶段,中国政府将以确保实现2020年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为抓手,推动落实《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2020年)》目标任务,发挥低碳发展对于能源节约、优化能源结构、调整产业结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引领作用,积极参与气候变化国际谈判,继续推进气候变化多双边对话交流与务实合作,为保护全球气候环境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