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读到一篇标题为《在美见闻录:我儿子的数学真是体育老师教的》的文章,讲述了自己的孩子从北京转学去美国,数学科目被一个“体育老师”教成了满分的故事:
儿子自6年级转学到美国,数学一直不怎么好,成绩一直是F,7年级结束时更是差点留级。然而,事情的转折点发生在“我的数学是体育老师教的”。
原来,今年教孩子数学的老师,是7年级时教他体育的老师。这位老师的独特之处不仅在于他有体育数学老师双重角色的特别身份,而且更在于他的特别的教授方式,上课的时候常常给学生讲故事,他出生在哪个州,在哪长大,养过什么宠物等等;还会每次“教错题”,让课堂热闹起来……
“数学是体育老师教的”,用中国父母的眼光来看,这本身就是一件不靠谱的事情,更别说这位教师别具特色的教育教学方式了。然而,正是这样一位体育数学老师却让孩子的成绩,在孩子升入八年级不到两个月的时间,使得孩子的数学成绩变为B+,并在小测验中取得满分。
“数学是体育老师教的。”——这个看上去显得有些稀奇的故事,却也包含着令人深思的道理。
文中孩子的美国学校所在城市,要求老师必须体育好,不管是教什么课的老师,都被要求必须能带体育课。这条要求不仅解释了“体育数学老师”出现的原因,同时,更是对任课教师高标准高要求的一条借鉴。让体育精神浸润校园,本是我们素质教育中的应有之义,但常被我们忽略的是教师的示范作用。
同样,给我们启示的,还有这名“体育数学老师”特色的教学方式,看似不靠谱,背后却蕴含着教师尊重孩子,调动孩子兴趣的用心和创新,更多地让孩子主动参与。这些看似“偷懒”的上课技巧,却正是我国教师成为“好老师”所需要借鉴和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