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教育频道 > 教育资讯>正文

陈冬华:教育信息化常态应用之路的出口在哪?

时间:2016-11-25 16:15:18    来源:新讯网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教育信息化发展自2001年提出开始,也有些年头了。这期间管理部门在经费投入、硬件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实质性的进步,各个省、市也在积极推进各自的教学平台和网络资源,但真正把信息化手段作为主菜在课前、中、后都使用起来的,却仍是少数。

  为什么信息化教学应用一直处于初级阶段?老师和学生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教学平台?

  作为曾经有过17年教书经验的教师,学乐云教学的陈冬华希望站在老师和教育信息化创业者的角度,和大家一起分享自己这十几年来的经验与看法:“好的产品,一定是给师生减负增效的。做到效率、效果、效益三驾马车并驾齐驱,才能让教育信息化形成常态。”

  提高效率,让师生愿用想用

  从我们目前的教育环境来看,师生依然承受着比较大的压力:中学老师的工作时长达到10.5个小时,学生在完成学校任务后还得应对各种课外班,没有人会愿意从他的时间里再切出一部分给其他人。

  而反观现在的“互联网+教育”产品,很大一部分都是针对师生正常教学以外的时间,若大家将其当作“负担”,那么必然不会形成常态化使用。信息技术是否能发挥功效,取决于它是不是真正融入日常教学、切实提高教学效率。

  所谓提高效率,就是要比原来更省心。如果教师原来备课是20分钟,现在25分钟,就没办法常态化。拿很多人都在做的云盘、作业自动批改等功能来说,在代替老师的一些重复性工作的基础上,要更符合他们的使用习惯。

  其次,提高课堂效率。这就需要我们创设的教学平台能够非常便捷地实现师生资源分享、学情调研、任务收集等,构建一个跨时间、跨空间的互动,让学生在课前能做好预习,课堂上老师通过预习情况,调整教学进度。这样一来,整个课堂效率提高了至少20%,因为老师不需要为学生已经靠自学弄懂的知识点再耗费更多时间,而是把,放在如何理解学生的问题和引导学生运用知识上,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少讲多学。

  提高效果,推动技术与课堂深度融合

  当我们在用各种形式改变传统教学的时候,最终落脚点还是要回到效果上来。如果信息化教育时代的各种变革光是形式漂亮,不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这种教育一定是失败的。

  学习效果的提高涉及到很多方面,包括学生的学习行为(视频观看、文字讲解等)、每个小知识的掌握情况、做题时间、遗忘曲线等。而不仅仅是把微课、习题、老师搬到线上,做一个内容资源整合这么简单,学生在使用某个教学工具时产生的这些数据,才是最有价值的。如何运用好这些数据,才是关键。

  通过整体数据,老师可以有效地以学定教,让依赖于经验的教学转变为靠数据驱动来教学;通过个人数据,老师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薄弱点、学习行为来制定个性化的学习方案。学生获得个性化的解决方案从而增加自信与热情,学习能力自然就提高了。

  提高效益,避免各地各校重复建设

  2015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为36129.19亿元,比上年增长10.13%。随着GDP的增长,教育信息化经费的投入将会持续增长,这是我们能够预见的趋势。

  如何用较少的资金投入获得更大的效益?从目前云教学平台的发展经验来看,“政府建设资源+企业建设平台”可能是教育信息技术与教学实践融合比较好的选择。

  一方面,教学平台的建设需要长远的技术架构,不断地迭代优化,长期的持续投入,才能确保适应技术进步的需要,这让教育管理部门或是学校来做是不现实的,容易造成重复建设的现象。另一方面,资源建设由国家形成标准,组织各级教育部门、优秀教师作为投入开发的助力,能够保证资源的适用性。

  教育信息化是一条非常漫长却也非常美好的路途,如果信息技术不能再教育教学中实现常态化应用,必将成为教育信息化的“累赘”。接下来,笔者也将和团队一起围绕以上“三效”目标,与同行们共勉,进一步推动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实现常态化应用。

 

请选择您浏览此资讯时的心情

相关资讯
网友评论
本文共有人参与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