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化技术的发展,相对保守的教育行业也被“互联网+”推到了风口:自2013年以来,中国平均每天有近3家在线教育公司诞生,这些公司一边像蘑菇般速生,一边又如同烟云一样消散。
热度之下,理性的思考或许更为重要。
“无论互联网教育产品以什么样的形态呈现,其核心问题永远是要提高教育的生产力。”回顾十三年来的创业历程,教师出身的陈冬华如是说。
将产品打入体制内,覆盖54000余所学校,师生使用数量超2000万,学乐云教学平台如何实现从 0 到 1 到的突破,跨过了哪些坑?在本期浙江经视《风云浙商面对面》节目中,学乐董事长陈冬华分享了他对教育信息化行业的见解。
从“教书匠”到教育信息化创业者
受教师世家的氛围影响,毕业后,陈冬华很自然地选择了教师这份职业,进入初中担任物理老师。工作出色的他,在任教后第二年就被评为临安市教坛新秀,之后又调任,高中,期间更是多次带领学生包揽全市物理竞赛一等奖……
在互联网刚刚兴起的90年代,陈冬华潜心研究计算机技术,当时只是为了创新教学方式,以此来辅助日常教学。2000年,他成功开发了中学物理仿真实验室,用flash动画形式,模拟了从初中到高中60多个实验,得到全国众多初高中一线师生的认可。
正是这一契机,让他决定结束自己顺风顺水的教师生涯,开始教育信息化的创业之路。“你的教学方式,最多能改变自己所教的班级或者学校、甚至是整个区市,但是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好的教学工具,却可以影响到全国的师生,帮助更多人来优化教与学。”或许这段谈话可以解释陈冬华坚定创业之心的初衷。
变“经验说话”为“数据说话”
在17年的执教过程中,陈冬华对教育有了自己的领悟和反思。“学校每天发生这么多教与学,但这些行为都没有留下数据。”在他看来,没有数据就会出现一个现象——主要依靠教师的个人教学经验对课堂上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判断和制定教学决策。“讲授一个新知识点,老师讲10分钟,,还是15分钟,,完全是主观的。”
对此,陈冬华希望创建这么一个平台,来记录教学过程中的数据。基于海量教学数据的集成与共享,依据学生学习行为大数据挖掘分析与决策,用直观的数据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水平,即时、精准地掌握来自学生的第一手学情资料,从而调整教育教学策略。
比方说学生的预习情况、错题率、每道题的反应速度等,这些行为通过可视化的数据来呈现给教育部门,可以方便管理;呈现给老师,可以有效地以学定教;提供给家长,可以制定个性化学习方案。
这样做一方面避免了经验主义,另一方面可以根据数据分析直接提高教学效率。
信息化之路要融合到教学之中
那么信息技术发展了,是不是就可以取代日常教学呢?
陈冬华直言,现在的学习压力已经不小了,没有老师和学生会从他的时间里切出一部分给其他人。所以教育技术是否能真正发挥功效,取决于它是不是真正融合进了课堂,用在教与学的每一个环节中,而不是占用师生的额外时间。
教学前,平台要为师生提供便捷的教学、学习资源获取途径。
教学中,平台必须方便教师创设网络化课堂,方便开展各种形式的学习互动,如资源分享、随堂反馈、任务收集、在线互评等,使参与形式更多样化,同时课堂效率又大大提升。这样,既兼顾了传统教学的既有模式,又可充分发挥互联网的特性。
教学后,建立起家校一体化互动平台,帮助家长了解到学生成长、学习细节的同时,还能够让家长参与到学习任务互动中来。这样才能把学生的学习活动有效延伸到课堂之外。陈冬华介绍,这一点也是自己在学乐云平台中建立“学校圈”这一模块的初衷。学生和家长可以在学校圈中发布孩子的英语朗诵视频、作文示例等,这些内容将在全校师生中展示,获得点赞、评论,就像微信朋友圈一样。这样的教育信息化平台既是互动交流平台,也是内容分享平台,还是自我展示平台。
教育信息化的成功不是要“好看”,更重要的是让师生觉得“好用”并且“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