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教育频道 > 教育资讯>正文

首都高校全面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研究

时间:2015-10-12 16:45:18    来源:新讯网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高校作为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阵地,肩负着推进理论研究创新、引领大学生思想成长的重要使命。在,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要求下,北京市近日出台《关于全面加强北京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研究宣传的实施意见》,着力在学科建设、理论研究、人才队伍等各方面创新工作机制,以发挥高校在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引领作用,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和思想保障。

  加大组织保障,让“马院”牌子强起来

  在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是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要阵地。可不少“马院”师生坦言,和其他热门学科学院相比,许多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发展并未受到足够重视,在经费保障、课题资源等方面处于弱势。

  北京市委常委、市教育工委书记苟仲文认为,全面提升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地位,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研究水平,是推动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研究和宣传的重要抓手。

  为此,北京市从今年起每年投入2亿元,加大组织领导和保障力度。一方面,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建设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有影响力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在经费投入、资源配置等方面优先保障。全市计划新增10至15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市级,学科和5至8个市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

  此外,将汇聚相关学科资源,增强创新引领能力,建设一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高地、决策咨询智库和人才培养基地。计划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建立10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实施专项经费资助,实现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的多学科协同创新。

  创新学科教学,让思想政治课堂活起来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学生思政教育的主渠道,但长期以来,由于部分课堂教学内容枯燥、形式单一等原因,学生满意度并不高。不少学生对这门课的看法就是“背书、背答案、背要点”,期待则是“多看电影早下课”。

  北京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吴建伟认为,思想政治课绝非简单的思想搬运和灌输,要让马克思主义和核心价值观真正入脑、入心,被大学生所认同,必须善于用大学生熟悉的语言和喜闻乐见的方式,通过互动疏导方式,让理论真正“活”起来。

  为提升高校思想政治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北京市计划实施教育教学创新计划。从今年起,北京将建设20个改革示范点,从机构、学科、教材、教师、教学等多方面推进综合改革;每年设立10个教学改革创新重大项目,总结推广优秀教学成果,并推进实践式、体验式教学。

  同时,充分利用,党校、中国社科院、,文献研究室、国家档案馆及高校院所等资源,建设权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文献资料库,为教学科研提供支撑,并成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资源共享联盟,在2018年底前建成集课堂支撑、教学互动、专题辅导、自主学习为一体的网络教学平台。

  围绕理论教学中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北京还将设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50问”系列课题,推出辅助教材、示范教学、视频公开课等成果。同时实施“名师讲名课”工程,组建教学名师授课团队,为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教学提供支持。

  重视人才培育,让教师腰杆挺起来

  为打造一支高水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激发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归属感,让他们潜心教书育人,北京将出台人事评聘考核、设立岗位津贴、资助青年教师等一系列措施,让高校专业教师的腰杆真正挺起来。

  北京市提出,将加大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政课教师队伍培养和激励支持,遴选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方面成绩突出的优秀青年教师予以,培养。例如,面向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每年设立教学科研专项资助课题100项;连续3年每年资助20名中青年骨干教师;评聘100名思政课特级教授、200名特级教师,予以适当奖励;在高校教学名师、优秀教师等评选中适当增加思政课教师比例。

  此外,还将进一步健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师队伍管理和评聘考核机制,并通过设立奖学金等方式,鼓励优秀学生投身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研究等。

  “这些措施抓住了‘牛鼻子’,将大大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学科地位、课程地位、学术地位和教师地位,激发教师教学研究热情,把马克思主义学习研究工作真正上升到新高度。”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艾四林说。

 

请选择您浏览此资讯时的心情

相关资讯
网友评论
本文共有人参与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