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教育频道 > 教育新闻>正文

青岛李沧区:五张地图里的百年教育变迁

时间:2019-03-25 10:56:27    来源:新讯网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2018年建成启用李沧区实验初级中学。光明图片

  1949年李村乡区(李沧区前身)学校分布示意图。资料图片

  【地图看变迁】

  “从1928年的胶澳商埠李村乡区学校分布示意图到2018年的李沧区中小学规划图,这五张地图串起了近一个世纪的沧桑岁月,它不但记录了一个城区教育格局的数度变迁,也成为近现代中国教育历史的一个生动缩影。”杨力是山东省青岛市李沧区一名基层教育工作者,20世纪90年代初曾参与《李沧教育志》的编写工作,杨力向记者展示了五张不同时期李沧区的中小学教育地图,分别为1928年、1949年、1985年、2002年和2018年。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发展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促进优质资源共享等。”青岛市李沧区教体局副局长林超对记者说,对比这五张地图你会发现,新中国成立70年来,李沧区的基础教育一直沿着“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目标轨道前行。

  学校:从泥坯土房到园林学校

  “德国强占青岛后,为了进行奴化教育,开始开办中国人小学。”杨力打开1928年的地图——整个李村乡区(李沧区的前身)零零星星散落着14所小学,但那时候能读书的都是富家子弟,普通人家的孩子根本上不起学。

  从地图上看,新中国成立后,李村乡区的小学数量进一步增加,共有25所小学,教职工244人,学生7826人;到了1965年,李村乡区的小学增加到了60多所,基本实现了普及小学教育,但彼时的教育发展几乎是停滞的,校舍陈旧简陋。

  原青岛李村小学校长王广佩对记者说:“在上世纪70年代,李村地区很多小学都没有桌椅,就用砖坯和水泥板砌成桌椅;教室窗户也没有玻璃,冬天用土坯把窗户堵上挡寒风,春天暖和了再捅开。”

  即便到了改革开放初期,因为长期投入不足,农村小学办学条件仍然十分艰苦。青岛李沧路小学校长毕元敏回忆说:“1992年我去郑庄小学任校长时,七间教室全是危房,上着课房顶就往下掉土块。”

  深刻变革来自于1994年,当时青岛区划调整,李沧区正式成立。“此后,乡村小学全部并入教育局统一管理,国家统一拨放经费。身为校长,再不用四处‘化缘’筹措经费了。”毕元敏说,教育投入逐年增加,彻底改变了李沧区中小学的落后面貌。

  “2018年教育地图的最东边有一所学校叫东川路小学,这个学校始建于1912年,成立时叫‘下河蒙养学堂’,一个年级只有一个班。”现任东川路校长张惠娆说,“下河蒙养学堂”历经多年土坯砖房、四合院的日子,直到1993年,在时任校长的努力下,六个村庄集资20多万元,才给学校更换了屋顶、套起了围墙。2016年,更名为“东川路小学”的“下河蒙养学堂”迎来了历史性一刻:李沧区投入1.6亿元对这所百年小学进行了升级改造,将其建成一座2.6万平方米的中式园林风格小学,学校办学规模也由过去的26个教学班扩大到48个。400米跑道操场、4泳道游泳馆、机器人实验室、录播教室和VR教学辅助设备等设施都是当下,进的。

  2019年的数字显示,李沧区共推进投资90多亿元,用于33所中小学和幼儿园建设,学校建设的数量、品质、规模均列青岛市前列。

  老师:学历越来越高,待遇越来越好

  “新中国成立后,李沧区的老师主要是来自李村师范学院的毕业生。”杨力介绍说,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入学儿童逐年增加,教师奇缺。1958年,人民公社和生产大队相继建立民办小学,开始出现民办教师和公办教师并存的现象。

  “1973年我刚当民办教师,就在这个学校——李村西北边的上王埠小学。”王广佩指着1949年的教育地图对记者说,“当时的报酬是,记10个工分,每月再发2元钱的生活补贴,到1975年补贴才涨到4元。那时公办教师待遇好一些,中师毕业工资是35.5元,但在六七十年代,也曾经有10多年不涨工资。”

  改革开放以后,国家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教师地位不断提高,工资待遇也大幅度增长。“我现在每个月的退休工资能拿到9000多元。”王广佩说,目前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已经高于当地公务员相应人员的平均工资。

  跟收入一样水涨船高的还有教师队伍的学历水平。据林超介绍,过去李沧区小学教师基本都是中师毕业,有的民办教师只有初中学历。

  “近十年来高学历年轻教师不断增加。”林超给记者提供了几个数字:2011年,李沧区有研究生学历教师64名,占当年在岗教师的2.6%;2018年达到310名,占比达到11.4%。同时,李沧区还出台了,吸引力的人才引进政策:对引进的省级及以上的名校长和名师分别给予,可达150万元和130万元的人才补助经费,吸引了众多名校长和名师前来接洽。

  学生:享受均衡资源,擘画多彩教育

  “这将会是一个愉快并且收获颇多的新学期,你们将体验纳米科学,希望这能激发你们的探索兴趣,并学会分享知识。”2018年9月3日,英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印度国家工程院院士西拉姆·拉玛克里西纳为广水路小学送上了开学寄语,鼓励孩子们开拓国际视野,探索科学奥秘。从2017年开始,李沧区所有的中小学全部启动“一校一院士牵手伴成长”活动,学生在学校就可以和院士面对面交流。

  “在旧社会教育是少数人的特权,普通劳动者子女入学比例很低,文盲占总人口的80%以上。”杨力拿起1928年、1949年和1985年三张地图给记者一一介绍道,新中国成立后,实行教育“向工农开门”的方针,普通的工农子弟终于走进了学校。到1988年,全区实现了九年义务教育全覆盖。但教育资源依然匮乏,教室和老师奇缺,一些学校只开四五门课,学生上半天学,因为教室不够用。

  “我九年前来青岛打工,本打算孩子上学就回老家,后来发现李沧区新市民子女入学条件很宽松,只需提供一年在本地缴纳社保的证明和租房合同就可以入学。”李淑英是外来务工者,户口不在青岛,女儿已在东川路小学上三年级,学校开了11门课程,还有19个社团,学习生活丰富多彩。

  “2018年的地图上标注了李沧区现有的46所中小学,共计2978名老师、4.5万名学生,其中新市民子女就占了一半。”林超说,教育现在是“第一民生工程”,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无论是本地人还是新市民,政府努力让每个孩子享受到公平而优质的教育,这种公平和优质所带来的,是人民满满的幸福感。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本文共有人参与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