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教育频道 > 教育时评>正文

浅谈孩子摔倒以后:友爱地关怀会安抚其焦躁的内心

时间:2015-09-06 14:42:10    来源:新讯网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户外活动后,我带着孩子们从走廊往活动室走去。一直习惯将手放在衣服口袋里的萌萌摔倒了,他有些情绪,不愿意立即起来。同伴们神情漠然地一个一个从他身旁绕过,仿佛没看见一般。我有些震惊,但仍如往常一样,对萌萌说:“没事儿,自己起来!”小家伙委屈地撇了撇嘴,自己站了起来。

  其他孩子漠然的表情和无动于衷的行为让我反思:我的行为是适宜的吗?我淡漠的态度意味着一个怎样的榜样?模仿是幼儿主要的学习方式,大量用于行为与态度方面,他们常常不自觉地模仿亲人和老师的行为举止。当老师生硬地说“自己起来”“没事儿,要勇敢”时,老师的态度和行为也成了孩子模仿的内容。

  关于孩子摔倒以后成人的过激反应,有过很长一段时间的批判。批判者认为,一方面,成人的过激反应会放大儿童关于痛苦的情感体验,让原本可承受的痛苦变成不可承受之痛,从而使孩子变得娇气。例如,孩子摔倒后并没有哭或哭闹不厉害,可因为成人惊慌失措地去安慰或将之扶起,反而让孩子哭闹或哭闹得更厉害。另一方面,成人的过激反应被视为溺爱孩子的表现之一,认为会让孩子更懦弱、缺乏勇气。

  在对曾经行为的“口诛笔伐”中,老师对于孩子摔倒以后的态度也发生了较大改变,最为常见的做法就如我一样,对孩子说“自己起来”“男子汉,勇敢一点”“没事儿”……老师的本意是让孩子学会坚强、勇敢,但我们在培养一个孩子坚强勇敢的同时,也教会了一群孩子“冷漠无情”。

  我想,以往对成人过激行为的批判,并不是要求成人在孩子摔得不严重的情况下报之以冷漠,而是鼓励其自己站起来,也不是要成人对其置之不理,而是行为态度控制在合理范围内。老师淡定从容的态度、亲切友好的行为都是适宜的,如温和地询问“还好吗”“需要帮助吗”,平和地对孩子说“不小心摔了一下吗,应该没关系的”,或者微笑着将孩子扶起来,说“下次小心”,都是合理的。至少这样的行为和态度传递给孩子的不是冷硬,更不是老师的“漠不关心”,对于摔倒的孩子而言,他能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关心和爱护,对于还处于他律道德阶段的孩子来说,老师适宜的态度和行为让他们有了模仿友好关爱行为的榜样,长期的熏陶有助于其亲社会行为的养成。

  基于这样的反思,我尝试着用新方式处理孩子摔倒后的情况:对他们微笑、平和地询问、轻声地安慰,需要我扶的,我会轻轻将之扶起。我发现,我的行为和态度并没有让摔倒的孩子哭闹或哭闹得更厉害,反而让他们安心,让他们愿意自己起来。其他孩子在看见同伴摔跤后也不再漠然走开,而是会主动问“你怎么了”或主动去扶。

  去吃饭的路上,小涵不小心摔了一跤,旁边的然然看见了,很自然地将小涵扶了起来。看到哭闹的罡罡,昕昕乐意将自己带来的玩具递到他面前以示安慰。看到孩子们友爱的行为,我感到很欣慰。

  孩子成长过程中,摔跤、跌倒在所难免,如果每一次我们对孩子的态度都是冷硬地说“自己起来”或“要勇敢”,那么孩子一次次自己站起来后,也学会了冷漠。这样的教育,我们还期待怎样温暖孩子呢?如果每一次我们对孩子的态度都是惊慌、焦躁,那么孩子遇到困难以后也会惊慌、焦躁,而不是想办法解决。这样的教育,我们还期待怎样培养自主的孩子呢?虽然处理孩子轻微摔跤是很细小的行为,但教育不正是蕴含在日常行为中的点点滴滴吗?

  平和地去面对孩子的摔倒吧,老师的镇定会安抚孩子焦躁的内心,友爱地去关怀摔倒的孩子吧,老师的态度能浸润所有孩子的行为。

来源:腾讯教育

请选择您浏览此资讯时的心情

相关资讯
网友评论
本文共有人参与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