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英国BBC制作的中国教师赴英教学纪录片,似乎“深刻地”展示了中外教育的巨大差异。然而,当事的中国老师说:这不是事实!纪录片中的中国教师之一、来自南京外国语学校的李爱云就指出,纪录片第一集中展示的纪律混乱情况,是“从最初最乱状况里挑了最乱的”。一名两度赴英的上海老师也直言,BBC所摄制的纪录片“是假的”。(8月9日观察者网)
罚站、训哭、13小时课时、丑爆了的校服、吐槽的学生和快要“疯了”的老师……一系列纪实的镜头,呈现着“中式教育”在英伦学校的“水土不服”。这是BBC发起的一项名为“中国化的英国学校”的研究项目,并将此拍成纪录片《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式学校》。英国《卫报》的评论文章断定中国教育擅长制造机器人,继而,中国媒体也在这种断裂与反思中二度质疑:我们的工厂式人才养成模式,还适应这个时代吗?
不过,被编排的真相,或者蒙太奇化的真相,恐怕都不能称之为全貌的真相。
一方面,从电视技巧来说,正如参与实验的中国老师所言,“第一集学生不适应老师不适应,大家现在看到的不仅是最乱的,而且是从最乱的里面挑了最乱的播出来。”立场先行的剪辑法则,呈现给观众的,只能是按照脚本走的价值结果。另一方面,尽管中方教师强调中国不少学校也是小班教学,没必要把原来一二十个人的班级突然扩充为50人左右——但,主办方坚持认为这就是“中式教育”。包括13个小时的课时,所谓的“中式教育”模式,竟完全由英国电视台来规定。中西教育模式的冲突,恐怕更像一场妖魔化后刻意制造“槽点”的真人秀。至于这些“中方教师”,显然也已经超越了正常中国教师的层次与水平。别忘了,被拐卖的“最美乡村女教师”郜艳敏,也是中国基础教育系统中真实存在的一部分。沿海地区国际学校或外国语学校的老师,别说距离英国孩子,就是离更多中国孩子,显然也有不近的距离。
中国严师与英国熊孩子的这场PK,不过是符号化的一场秀。此前有数据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布《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2012)结果:在65个参赛国家(地区)中,英国学生的数学、科学、阅读三个科目成绩排名分别是26、21、23。相比之下,中国小伙伴强多了:上海学生三科全部,,甩出英国同龄人几条街。这也就难怪英国教育制度有了紧迫感。要转型、先取经,但作为文化传统与价值取向迥异的东方教育模式来说,就算不是媒体“刻意安排”,没有冲突对垒恐怕也不可能。
想要通过一档电视节目,就完整呈现中西教育本真,本身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值得注意的是,国内的反思声,除了理性批判之外,或者也掺杂了一以贯之的恶趣味与不自信。中式教育也不是洪水猛兽,再说,土洋之争,也不是非此即彼的简单结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正视中式教育的利弊,电视真人秀显然算不上严肃而科学的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