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帅 中国网时事评论员
“爸爸,你要注意身体,我会好好考试的。”6月6日,高考前,,没有等到父亲电话的考生韩蕊,在晚上7点55分给父亲发去一条短信。此时的她并不知道,她的父亲已去世9天。为让女儿专心高考,韩蕊的母亲黄敏忍着悲痛将这一消息隐瞒了11天,直到8日下午,走出考场的韩蕊才得知内情。当晚在殡仪馆,韩蕊跪倒在父亲灵前,失声痛哭。(6月10日《华西都市报》)
为了不影响学生的高考,“家人去世”这类的消息被人为隐瞒。直到考试结束,考生们才有权得知真相。这就是中国式的悲情故事,这样的案例经常重演。应不应该隐瞒这种消息?争议的结果往往更倾向于赞同,所以才有了这样一幕幕类似的场景不断发生。
见亲人,一面,或者是送走亲人,这是一种中国传统的孝道。面对父亲过世,再忙再多理由的子女本来都应该履行这种孝道,但一种理由却足以改变和颠覆这一切的传统——那就是高考。在这里,高考产生这种巨大的魔力,可以让一个人一个家庭为之做出这种巨大的牺牲。
高考的重要性可以让考生付出很多不人性的牺牲,比如亲情及孝道。反过来说,如果高考的重要性削弱到一定的程度,或许当事者会重新衡量这种天平,做出不一样的选择。而在一个理性的社会,应该尽量避免出现这种一考定终身的人才选拔机制,减少这种压力。如果一场考试就可以定夺一个人的终生命运,那它太容易产生过度竞争,导致人们为了短短三天的考试,可以牺牲一切。
中国这种应试教育一直占据主流,尽管每年都喊各种各样素质教育的口号,但事实上这种现状改变得并不多。对普通家庭而言,高考往往意味着一场输不起的比赛,这种竞争的压力之大,令人窒息。无论是选拔人才还是培养人才,单单考一场考试来对整个人生盖棺论定,这种功利会催生出无数的功利。个体的功利源自于管理规则的功利,如果管理者输不起,不愿意花更多的投入与耐心在人才选拔和培养上,这种价值观会潜移默化的灌输给个体。
一个考生,为了高考可以牺牲一切,比如孝道。它背后对应着的事实是,在这个社会,管理者试图灌输一个信号——机会只有一次。这种灌输是非常有说服力的,在择才与分配资源上,学历变得越来越重要。对普通家庭而言,如果没有在高考中获得成功,几乎就失去了改变命运和出身的机会。尽管这只是一个假象,高考失败的成才者也不少,但多数家庭对此是深信不疑的。
中国式悲情故事背后是竞争过度。在一个社会,竞争不是坏事,但竞争过度一定是,它会让人们充满了战争的思维,把人生当成一场血拼的过程,诱导人们不择手段可以牺牲一切,无比的现实与功利。改变是好事,但改变与颠覆一切一定不是,它会扼杀到自己的根本。在过去数千年的文化历史故事里,孝道往往被放在第一位。但在今天这个社会,孝道的重要性却输给了一场考试,当这种改变被普遍认可。这种改变真的是一种进步嘛?背后的导演们应该扪心自问。在我看来,教育者正在把这个社会带到一种危险而又错误的方向,这是教育之耻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