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产业的发展和体育消费的增加成为中国经济在新常态发展中的一个新亮点,中国体育消费市场空间巨大,潜力足,但还需要在如何组织使潜力释放、如何把体育产业做大做强等方面下功夫
文|魏纪中
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发展体育产业,推动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体育产业的发展和体育消费的增加成为中国经济在新常态发展中的一个新亮点。有人预测到2025年中国体育产业的产值可以达到5万亿人民币。这仅仅是一种假设。任何假设的实现都应该是有条件保证的。
根据国际上的数据统计以及我个人在国外的观察,确实当一个国家人均GDP超过了3500美元的时候,中高收入人群的消费结构就会逐渐发生结构的提升。体育消费需求稳步增加。
目前我国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可以说开始进入消费结构升级期,体育消费的观念在转变,消费量在增加。例如:中国的中超足球联赛中已有好几个俱乐部开始盈利;世界,赛事落户中国;中国体育服装和器材的品牌走向亚洲;家庭中体育消费比重增加……
中国体育消费市场空间巨大、潜力足,问题在于如何组织使潜力释放。
体育运动不应完全产业化
体育运动本身是一种公益性事业,现在它同时具有了产业功能。除了增强人民体质这一基本功能外,它作为教育的组成部分还有培养青少年道德品质的作用。体育运动已成为人们健康的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是奥林匹克精神的组成部分。它能凝聚和促生正能量,化解负面情绪和不良嗜好。
体育运动的推动和发展是政府提供均等化的公共产品(物质的、精神的)和服务的职能,是国家对人民健康的关怀。
体育运动不应完全产业化。即便是个别运动项目,如足球,要实现全部产业化,也是不可行的。在全世界也没有看到有一个国家这样做。即便是在美国,政府也是通过税收政策支持体育和竞技运动的发展。体育运动需要国家政府的指导和支持,需要社会的认同和赞助,同时也需要体育产业发展的配合,以满足民众日益增长的不同层次的多种需求,使之成为必要的消费项目。
体育产业与其他产业部门一样都经历了分工、专业化、交换、商业、规模企业的出现、产业链的形成、与其他产业联动的这一过程。
因此,体育产业的发展必然要与体育器材和服装业、文化业、旅游业等其他产业相互推动。体育产业的经济效益不仅要从体育产业上看,更要从它可能带动的其他产业效益上看。体育产业的生产、服务、消费,应从整体上来做估算。
体育本体产业所包含的方面有:大众体育健康的消费市场,更高层次的体育专业性培训市场,竞技体育的市场,体育消费的广告,推广、策划、创意性市场,各种体育形式对外投资和技术经验输出的世界市场等。
体育产业应该也可以做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重,帮助构建大众的健康生活和休闲方式。体育产业应该也可以同时面对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引进国外先进的、国内可行的知识、技术和经营模式,也可参与国外市场上的竞争。国外对中国体育专家和体育教练的需求很高,碍于语言问题,目前尚难大量派出。这些是中国体育产业的优势和发展方向。
上个世纪80年代初,在改革和对外开放的起始阶段,体育就开始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探索体育消费的市场之路,以打破体育不消费的传统思路。同时,大胆引进了广告、赞助等体育商业模式,欢迎国内和国外企业参与。此后比较长的一个阶段,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并不快,主要停留在商业模式依赖海外体育产业的思路上。这样就造成了国内以体育产业为主体的企业少,规模和实力都不大。借助于关系而不是充分利用市场机制。这就造成了刚刚形成的国内广大的体育消费市场被海外企业和资本捷足先登,占领了大部分市场份额。
在初始阶段,我们的球类项目职业俱乐部和职业联赛由国外企业创办和经营。体育的服装器材,国内品牌少而知名度不高,我们走的是模仿的道路,而不是创造自主的产品和服务品牌。
当前,中国体育产业的消费市场还没有完全摆脱上述状况,虽有建树,但成效还未显见。问题在哪里?我认为,我们的体育产业还没有完全以市场为主要导向,让市场在体育资源配置上起决定性作用。有些已出台的改革不到位。
我认为,现在中国体育产业面对的问题,不是消费需求不足,而是国内优质产品和服务供应少,政策不落实和组织不力。国内的电视体育频道和平面媒体、网络媒体报道国外赛事的比例大大超过国内。国内企业对国内赛事的广告投放力度小。当然也有客观原因,我国的高水平运动项目,国际国内商业化程度不高,如乒乓球、羽毛球。相反,国际上商业化程度高的项目,如足球、篮球、网球、拳击等,我国竞技水平不高。
让体育资源在市场上“流动”
体育兴,体育产业得以发展。进入体育强国,体育产业才能做大做强,走向世界。为此,我认为,我们在体育产业发展过程中的若干特殊问题要通过体制、机制和人才方面的改革来解决。
从体制上看,我们常说“举国体制”。这个“国”,不是单指政府,也应包括社会和大众。要建立起三位一体的良性互动体制。政府要转变职能,下放审批权,推动成立全国性体育协会和民间体育俱乐部,同时提供均等的体育服务。有条件的全国单项运动协会要非政府化。职业体育俱乐部和体育产业企业能成为市场上的自负盈亏主体。体育产业应着力发展好主体产业。按市场规则进行运作,不再依靠与政府的关系生存。大众在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重视体育消费为健康生活方式建立的需要。
“举国体制”不仅包括“奥运争光计划”,还应包括“全民健身计划”,特别是在北京申办2022年,过程中推出的“3亿人参加冰雪运动”的计划。争,、争成绩是全国人民的期盼,政府在“争,,争成绩”的过程中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它不应是评价政府体育部门政绩的,标准。
从机制上看,就是要落实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让体育资源,特别是稀缺的优秀资源,包括赛事、运动员等,在市场,动起来,摆脱政府部门的垄断性控制。这样体育企业才能真正成为市场主体,形成有效竞争,使资金和资源朝效率,的地方聚集,形成真正的竞争力。
人力资源是构成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要动员社会上各方面的人才和精英投入体育产业。我一直认为,各种运动会的组织委员会是培养和锻炼这方面人才的大学校。在那里,人们必须根据我国具体情况,结合国际上的惯例和要求,协调处理和解决各种具体的实际问题,在实践中增加知识、提高能力、开阔视野。
中国体育产业当前还有几个特殊的问题要妥善处理。
一是与大众传媒的关系问题,特别是与电视和新媒体的互动关系。电视直播、网络直播都是体育赛事本身巨大的增值手段,但是当前全国性的体育可直播频道,。全国各地大量的体育电视频道有转播能力,但在全国普遍落地上仍有很大的限制。缺乏竞争性就会增加赛事成本,影响企业的积极参与。
二是优秀,运动员是稀缺的体育资源,他们的价值和社会影响在市场中不断扩大,无限地被消费,他们有很大的社会引导作用。因此,对这部分运动员的引导、教育和必要的管理不可忽视。对于职业运动员,全世界都在探索如何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同时建立有效的社会管理体制,使之不为不良的经纪人所操纵,从而扰乱整体体育市场的秩序。
三是在体育赛事中还要关注赛事,问题。国际体育组织现正在试图对某些国家法律允许的投注进行限制和控制。,和兴奋剂使用都是体育的毒瘤,它可能把体育竞赛引向歧途。
(介绍)
魏纪中
歌华中奥投资有限公司名誉董事长、亚奥理事会终身名誉副主席、国际排联终身名誉主席
(链接)
现在中国体育产业面对的问题,不是消费需求不足,而是国内优质产品和服务供应少,政策不落实和组织不力。
我们常说“举国体制”,这个“国”,不是单指政府,也应包括社会和大众,要建立起三位一体的良性互动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