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时表弟小城来厦门过年,住在家里。小鸿五岁多,表弟四岁多,有时两人一起玩的挺开心,有时也会因为争玩具不高兴。
表弟是第一次来厦门,妈妈带他们去海湾公园。
在公园里妈妈边走边和小城介绍:
“这颗是棕榈树,再往那边走一段就可以看见大海了,有时小螃蟹还会爬到岸上来呢”
一路上小鸿有点磨蹭,有时要妈妈叫上两句才勉强跟上。妈妈和小城再往走了一段,快到海边的时候,发现小鸿落在后面十几米,叫他跟上他也不回答,在一棵棕榈树边停了下来,低着头,朝树根部分踢了两三下,然后蹲下来。
12种错误的说话方式,你会选哪种?
我在积极教养课程上问家长们,如果你是这位母亲,你能想出至少三种沟通方式吗?她们想出的答案有:
1、“我们马上走远了,快跟上我们” (命令)
2、“如果你不跟上,我就走了啊”(警告)
3、“你这样停下来不走,不像大哥哥的样子!”(批评,评价,表示不赞同)
4、“你都多大了,难道还要我抱你走吗?”(嘲笑)
5、“我知道,你看妈妈早上给小城弟弟介绍,你有点嫉妒他。"(分析、诊断。告诉孩字他的动机是什么)
6、“你早上为什么不愿意和小城弟弟一起玩呢?”(调查,质问)
7、“你当哥哥要照顾弟弟。小城比你小,又第一次来厦门……”(规劝,说教)
……
这些显然不是好的回应。但父母晓之以理,给出中性甚至温和的建议,效果往往也不好。
8、“小孩必须学会彼此相处"(说服,教育)
9、“你为什么不跟弟弟说公园里有什么好玩的,你们可以一起玩,这样你也不会无聊了”(建议,给出解决方案或意见)”
10、“因为小城弟弟难得来厦门一趟,妈妈想让他多看一看,你住这里经常都可以来……”(为自己解释。)
这些回应中,传递的信息是:你的行为是错的,情绪是不应有的(你不应该不高兴)。
怎么回应更合适呢?有些家长会这么说:
11、“你大多数时间和小城都相处得挺好,一会儿也会好的”(安慰、同情、安抚)
12、“别不高兴了,走,去海边挖沙去”(转移话题,大事化小,觉得只要分散或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就好了。)
这样做没有了批评指责,也少了建议和解释,但不足是孩子仍然会觉得自己的感受没有受到重视,似乎妈妈觉得自己的情绪不重要,只要用时间或其它活动一“冲”就没有了。
值得你模仿的一种说话方式
妈妈可以这么做:
妈妈蹲下来,搂着小鸿的肩膀说,“是不是妈妈早上一直给小城弟弟介绍,没有像平时一样照顾你和你玩,你觉得很难过?” 小鸿点点头,看得出眼里有些泪水(这是被理解的泪水哦)。
“妈妈永远都是最爱你的”。小鸿情绪平复了许多,眼里也多了些光亮。
妈妈拉着小鸿的手,慢慢拉他站起来,一起往前走:“今天是小城弟弟第一次到海边来,所以妈妈多给他介绍……”
值得一提的是,和孩子沟通并非只体现在言语中,很多时候,非言语的动作有时传递了更多的信息,上文中妈妈的“蹲下来,搂着小鸿的肩膀”体现了对孩子的接纳、尊重和爱。
不要问只能让孩子说是和对的话
心理学鼓励家长要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体会、理解孩子的情绪、感受。但是有些家长会觉得,在和孩子沟通时,共情没有效果。原因可能是因为没有使用准确的情绪词汇。
比如妈妈回应: “你是不是有点不高兴啊?” 孩子明明已经表现出来了,这样的问句除了让孩子招认“对”、“是”,还能说什么呢。另外,“不高兴”这个词表达失之于宽泛,不准确。不高兴可能是生气、嫉妒、难过、沮丧、失望等等,到底是指什么呢?孩子也可能理解为妈妈在责怪他。因此,做父母的要尽量用准确的情绪词汇来表达。
当你在共情时,不要只停留在眼前所见,可以尝试着描述事情的经过,并询问孩子有什么感受,记住不要分析或下定论。
如文中: “是不是妈妈早上一直给小城弟弟介绍,没有像平时一样照顾你和你玩,你觉得很难过?”
家长有时候会困惑:“难道家长不可以给孩子一些建议或解释吗?”非也,家长宜先倾听、理解和接纳孩子感受后再表达建议。因为一个人若觉得自己不被理解,他也很难去理解他人的想法和感受,孩子更是如此。
不要为孩子的负面情绪负责
有些家长有疑问:共情是不是会让孩子变得更有依赖性?
如果你为孩子的情绪负责,的确有可能造成孩子的依赖。比如:
妈妈看到小鸿停下来不走,知道他难过生气了,赶紧承认是自己的错误:“都是妈妈的错,妈妈早上不该只顾着给小城介绍没管你……”
“就是,都怪你!!”小鸿又哭又闹,像受了很大的委屈。
“是,是,妈妈的错,下次再也不会这样了” 妈妈赶忙抚慰。
……
小城在旁边尴尬地看着哥哥哭闹,阿姨手足无措的忙乱着。
为什么这样的回应是错的?因为这意味着孩子出现的负面情绪,家长要为他的感受负责!他难过生气,是因为我没照顾到;他沮丧失望,可能是我哪方面做的不够好……长期如此,孩子有了负面情绪会觉得是别人造成的。自然,这不是合适的共情。
来源:腾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