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碑店文化街有一处幽静的院子,珍藏了明清32名状元题写的匾额40余方,13名榜眼题写的匾额,12名探花题写的匾额。这里就是北京科举匾额博物馆。
改革开放以后,民间收藏家尝试开办博物馆,据国家文物局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底到2016年底,中国非国有博物馆数量从456家增长至1297家,总数占比从13.3%增长至26.6%。北京第一家民间博物馆是1997年开馆的观复博物馆,之后涌现出一批颇具特色的民间博物馆,越来越多的私人收藏走向大众观赏。北京科举匾额博物馆便是其中之一。
1999年无意中集藏到第一面科举匾,从此我在集藏匾额的道路上没有停下脚步。一面面匾额浓缩着一个个家族兴衰的历史,几十面、几百面匾额加起来,铭刻的就是一个又一个王朝的历史,而中国遗存的古代匾额排列起来,就是一道文化长城,就是一部中华文明史。2005年,我终于萌生了一个念头——建一家匾额博物馆,让更多人和这些流传多年的匾额精品见面,让匾额文化在更广的人群中传播。
2007年,北京科举匾额博物馆正式开馆。建筑按科举制度科名层次共分六大展厅,首先是序厅,序厅大门陈列着镇馆之宝——金代汉白玉石坊“科举门”。这类象征性的礼仪门,多数题刻“龙门”或“禹门”,直接题刻“科举门”者全国仅此一件。得到此件镇馆之宝,正应了一句老话“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在吕家营旧货市场看到一件石牌坊顶,石坊顶正中有似匾额雕刻处被泥土遮住,仔细清掉积土,果然露出来三个秀丽工整的楷书“科举门”,看到这三个字,我欣喜若狂,最终以2万元成交。
悬挂在秀才厅的朱元璋六言圣谕可谓至宝,其文物价值远超“科举门”。六言圣谕是朱元璋所亲拟文字,于明洪武三十年由礼部颁行全国,是中国文化道德史上第一部行为准则,颁行同时规定了每月初一和十五宣讲两次,宣讲好坏与官员政绩挂钩,六言圣谕也是明代童生试必考题,明代大量刊刻散发,几乎一户一册,而明中晚至清初家谱族谱之上必刊首页,既是家规也是族训,对清代《康熙十六条》产生了重要影响。
这件宝贝得来纯属“捡漏”,它混在一堆残破匾额之中,题刻的“圣谕”二字引起我的注意。“圣谕”代表是,之物,当时我也不知其朝代,回来一查资料,果然又得一宝。我馆将其拓片,微缩后印刷上万张,对来馆参观的中小学生广为散发,老师家长交口称赞。(姚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