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前夕,疫情暴发,不仅严重威胁着公众的身体健康,也严重的影响到了人们的心理健康。这次疫情会导致疫情后许多人:一是重演事发时的负面感受,如做恶梦等;二是社交障碍,其主要表现是注意力涣散,社会关系淡漠;三是过度敏感,怀疑社会,伤害自己。还有一点也很重要,那就是全国去湖北援助的医护人员四万多人和湖北的所有医护人员十几万人,以及在这次疫情中确诊的八万多人及其家属,疫情后都需要心理重建和人文关怀。有鉴于此,中国人生科学学会决定疫情结束后,及时在成都举办“中国人生科学学会疫情创伤后心理重建学术大会”。
根据心理问题产生的规律,真正严重的心理问题会在疫情后爆发。现在,疫情防控工作已基本结束,人们对新冠病毒不再担忧,但心理学专家认为,疫情结束后不同人群的心理问题才会逐渐显现。细观近期发生的不少新闻事件,从被封锁多日的武汉小区居民的呐喊,到网课大潮中“无声”的贫困学生,从因抢救失败而痛哭的医生,到痛悼亲人的幸存者……我们不难感受到一种真实的痛楚、一种情绪的暗涌。在心理学上,这些就是紧急公共事件后常见的社会心理振荡。而我们每个人经历的心理和情绪变化,就是这种振荡的“个体版”。
我们必须正视这个问题并尽快采取行动,尽可能减少社会心理损耗,否则,就可能会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让整个社会付出沉重代价。这不是危言耸听。据有关机构统计,2003年“非典”造成的社会经济损失中,医疗直接支出只占整体的一小部分,有很大一部分经济损失,都与疫情影响社会心理导致的连锁反应有关。以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为例,不仅直接受害者产生了创伤后应激障碍,很多身处美国的普通人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心理创伤。
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结束,心理辅导和人文关怀不能放松。数据显示,汶川地震6个月以后青少年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生率高达9.7%左右,而“非典”两年后有10%左右的受灾人群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如果遭遇亲人去世,个体创伤会持续更久。在不同阶段,医护群体及亲属也会遭遇不同的心理问题。应对这种级别的灾难,心理专业人员的援助和跟踪回访可能长达数年。
从公共应急事件角度来看,我们应高度重视对整个社会心理的干预,帮助公众回归常态。及时的社会心理干预,可以避免出现两种极端状态,即持续性过度焦虑和报复性补偿行为。这两点我们都可以看到一些苗头,比如,有网民开玩笑说“等疫情结束了,武汉人要‘报复性消费’”。这两种状态无助于社会生活恢复,反而可能造成更大损失。企业机关单位同样要注意跨过“心理关”。员工在习惯性倦怠和渴望回归正常的心态间“横跳”,团队因为长期停摆、警戒心上升而产生冲突等,背后都有心理学的因素。负责人和老板不用成为心理专家,但不妨在组织层面多注重团队及员工心理重建,提振士气,凝聚人心。
去年,国家卫生健康委、,政法委、中宣部、教育部、民政部、财政部等10部委出台了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方案。文件提出到2021年底,逐步建立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将心理服务融入社会治理体系、精神文明建设,融入平安中国、健康中国建设。疫情创伤心理重建也是重塑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契机。此次疫情中,社区、企业单位、学校发挥了“最小细胞”的疏导作用,作用有目共睹。但是,老人、儿童、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及农村人口可能因为缺少求助渠道,其心理风险“不能很好地被看见”。这提醒我们,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已迫在眉睫,要从人员、机制、财政上看得见投入,摸得着成效。
对于公众来说,疫情不仅是一场生命教育,也是一场心理教育。诚然,每个人都面临不同的困难,但学会分割情绪、聚焦具体问题是每个人都能尝试的心理自救。我们应抛弃对心理问题的“病耻感”,如果你的情绪已影响正常生活,寻求专业心理干预和辅导是“聪明”的做法。我们要始终记住,所有关于疫情的宏大叙事,都是由一个个普通人的生活和记忆构成的。心理防疫修补的,正是那些黯淡下去的色彩、缺失的黑洞。关注民生,倾听民声,离不开筑牢心理防疫这一道堤坝。
为贯彻落实党,、国务院关于坚决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决策部署,支持和帮助湖北省武汉市等受疫情影响严重地区,减轻疫情所致的群众心理伤害和社会影响,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加强心理援助与社会工作服务工作。2020年1月25日,中国人生科学学会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向全国人生学和心理学工作者发出了倡义,希望大家都能投入到这场战争中来。到目前为止,我们学会已经建立了20多个微信群,平均每个群上千人,每天安排专家在群里讲课培训专业人员,同时面向社会开僻了上百条服务热线,安排专家全天候在线上为社会公众提供公益咨询服务。
本次大会主办单位为中国人生科学学会。中国人生科学学会业务主管为国家教育部,登记机关为国家民政部。凭借大会的知名度和号召力,可以成倍提高合作单位的美誉度和品牌广告效应,可以为合作机构挖掘潜在客户,强化产品形象,开拓潜在消费人群。为充分利用资源,现大会组委会面向社会征集冠名单位和协办单位。本次大会还将设心理指导服务、人生指导服务、圆梦指导服务、健康指导服务、国学心理指导服务、易学心理指导服务、幸福家庭指导服务等分会论坛,参会人员可以任意选择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