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论“阅读是需要管理的”这个话题,是基于最基本的阅读问题:如何把书“一本一本地读下去”而展开的。因为对大多数中国人而言,把书一本一本读下去,是困难的事情,甚至是很难的事情。因为没有读书的兴趣爱好,所以,并不以不读书为痛苦的事情。有阅读习惯的人,无书不欢;没有阅读习惯的人,读书不欢。所以,怎样唤醒那些读书不欢的人,让他们变成无书不欢,我的建议是对人进行阅读管理,首先能做的是,管理实现阅读的条件。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方面,管理善于独处和注意力集中的能力。
第二方面,管理元认知能力。让阅读者善于储备阅读元语言,善于监控自己的阅读。
第三方面,管理思考力。
阅读管理的第一重境界——管理善于独处和注意力集中的能力
一个人如果善于独处,有保持内心生活的习惯,阅读就很容易进行了。因为阅读是人从现实束缚中解放自己的方式。有内心生活习惯的人,在别人看来,就是注意力集中的人。他们往往停留在自己的思考和想象里,屏蔽掉外在的喧哗。所以,管理阅读的第一步,是管理时间和空间。让读者有足够的独处时间,保持足够的静默。确实能在日常的纷繁忙乱中,随时做到慢下来,打开书,用内在的耳朵倾听作品中人物的心声,生活在作品创造的世界里。
从什么时候开始管理自己的时间和空间呢?什么时候开始培养独处的习惯,让注意力有所集中呢?事实上,培养阅读能力,没有最小的年龄,只有更小的年龄。有些家庭,给孩子进行阅读胎教,一个生命的阅读活动,就这样与生俱来,从来就没有停止过。这种在生命开始就发生的阅读熏陶,就像晒晒太阳、吹吹风一样容易,而阅读的习惯也因此自然习得,是最应该提倡和促成的。管理阅读要经常回忆这种自然形成的习惯和能力的发生过程,以便在超越这个阶段之后的阅读管理上,尽量遵从人习得知识和获得好习惯的规律。尽量创造家庭阅读的氛围,让孩子有大量安静的时间和独处的时间,沉浸在书籍里边。
在善于独处和注意力集中的格局里,还有一个词叫“勤奋”。在幼儿时期开始的阅读管理,看似简单,但生成的阅读习惯,却具有了不起的力量。入学后的阅读管理,是要强调勤奋的。“勤奋是为天才准备的”,这句话是高尔基说的。而“勤奋是才能的表现形式”,这句话是我说的。我就是想告诉那些自诩聪明只是不想勤奋的人,这两件事是一件事,无法割裂开的一件事。一个人,没有勤奋,才能来自哪里?一个有勤奋精神的人,至少勤能补拙,所谓“天道酬勤”,所谓“梅花香自苦寒来”。没有能力勤奋的所谓天才,都是假天才。世界上根本没有这样的天才。所以,每当听到家长索要阅读秘籍的话时,我总要心头拱火地说,你的孩子的问题不是缺乏阅读秘籍,而是缺乏勤奋精神。不能阅读,根本原因是精神懒惰。而精神懒惰可能不是孩子一代人的问题,往往有家庭根深蒂固的根源。遇到自诩聪明有才能但不勤奋的人,我就告诉他你第一步要实现的就是相匹配的阅读勤奋。第一步先管理自己实现读透一本书的勤奋,获取了读完一本书的耐力,然后可以期冀一本一本地读下去。
《西游记》是初一学生开始读的书。如果能在孤独自处的境况下,依靠注意力集中,把《西游记》一点一点啃下来,这就等于是开创了人生阅读的先河,培养了一次阅读习惯,完成了一次阅读工程。从此便可以“复制”这样的习惯。事实上,注意力集中的问题,根本是自我管理的问题。那么如何管理自己阅读状态呢?
例如在读《西游记》的时候,随时记录自己的阅读状态:读多久开始打哈欠,读到哪里会出现读不下去的状态,读不下去的时候,面临三种选择:
第一种是放弃阅读;
第二种是开始跳读;
第三种是按作业要求或主题探究的方式在网上下载相关结论,在文中寻找案例,把阅读过程变成检索信息的过程。
你会选择哪一种方式?阅读管理者会在读不下去的地方让自己慢下来,更加集中注意力,坚持重复阅读。一遍一遍的重复阅读。直到把纠结成团的凝固点松解开。正如庄子说的“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
千万不要以听读、看电视的方式来代替阅读。比如用看电视剧《红楼梦》的方式来替代阅读《红楼梦》,不应提倡。用班级集体讨论的方式,代替个人的阅读,也不是真正的阅读。只有用孤独自处的方式成就的阅读,才能培养好的阅读习惯。因为阅读是个体心灵的汲取活动,所以,它一定不能依赖集体行为,一定是孤独行为。所以,管理阅读的第一重境界就是让自己善于独处,善于孤独,善于享受独立宁静的心灵活动。培养自己独处的习惯,在阅读中保持持续不断的独立思考活动。安静不下来,被各种浮躁的东西填满脑子的人,都无法享受阅读。心灵的饥饿,依靠热闹来解救的办法,是阅读的大敌。
“阅读”除了与书本相关外,其实也包含了一个广义的概念,比如,去海边,可以“读海”。爸爸妈妈晚上都在读书,孩子也会“阅读”他的爸爸妈妈。有较好家庭阅读环境的孩子,自然也会喜欢阅读。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不仅需要吃饭来满足他的物质需要,也不止需要一个空间来遮风避雨,更重要的是拥有习得行为榜样的环境,这是一点点日积月累输入生命里的。
阅读管理的第二重境界——管理元认知能力
让学习者善于储备阅读元语言,善于监控自己的阅读,这就是元认知能力。阅读元认知是对阅读认知的认知。包括掌握阅读元语言和运用阅读元认知策略。
语法和符号是最基本的阅读元语言。在语言学上,一个句子有两个构件,一个是语法,一个是词语。其中,语法是句子的结构形式,词语是语法的表现形式。语法的表现形式构成文学符号。如果把一个文本当做一个句子来认识,其语法是文本的潜在结构,其词语是文本的意象或者故事情节之类,即符号。那么语法和词语在理解句子中的作用,同样适用于结构和符号在理解文本中的作用。这叫做把文学语法符号化。我这里引用一点索绪尔语言学中关于符号的内容:“语言符号连接的不是事物和名称,而是概念和音响形象”。
事物是客观的,物质的,实在的物体,有形的;概念则是对这样一种有形的物体的高度抽象概括,精准的、完全的总结。一般情况下,同一概念有着不同的“音响形象”,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能解释不同国家在指称同一事物时所展现出来的不同性。概念和“音响形象”,是符号的内容。概念是一定的,“音响形象”却不是,的。明白这个,想要说明什么呢?
要保持稳定有效的阅读,理解文本的语法和符号,是十分必要的。速度快的阅读者会运用文本语法——潜在结构,迅速掌握文本基本信息。以《西游记》为例。《西游记》的语法就是“取经者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通过困难获得成长;用词就是“取经与磨难”——这是贯穿整本小说的语法和词语。不管故事表面多么异响纷呈。再看《老人与海》:取经=取鱼,语法是“取鱼者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通过困难磨难,完成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这样《西游记》和《老人与海》的阅读就打通了。因为他们有相同的语法结构和主题,接着你就会发现原来“取X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的语法模式,古今中外,多少小说都在讲这类故事,因为这是人成长和实现自我价值的故事,全世界是共通的。尽管作品是由古往今来、天南地北的某一位作者独自写出来,但是它里面凝结了人类思维最普遍的东西。所以,具备发现潜在结构的能力之后,学生自己会去找更多的同类作品进行比较阅读。比如《红楼梦》和《安娜?卡列尼娜》,《了不起的盖茨比》与《红与黑》,《边城》与《海的女儿》等,故事里边的荣枯盛衰、生死穷通的道理和“潜在结构”是一样的。掌握文本语法化符号化的目的是可以勾连起一大片文本来阅读。将书一本一本读下去,就不再是困难的事情。
对于创作元语言的认知,也可能每个读者的理解都不一样,只有通过阅读去慢慢尝试和理解。对于太小的孩子,不用给他们这些概念,他们在阅读中即会有他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情绪体验。
阅读元认知策略是指控制阅读流程,监控和指导阅读进行的策略。控制阅读流程的元认知策略都有哪些呢?
策略之一:建立完整的阅读视野,掌握阅读层级。
任务驱动下的阅读,要求达到怎样的阅读体验,除了识别作品讲述信息、评价信息和规范信息的不同表述方式之外,还要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每一个作者都有自己的创作体系,因为每一位作者都是一定时代一定文化里的作者。要先去了解他们的创作背景和时代背景,先了解这个作者,以跟作者熟悉的姿态,去解读他的作品,倾听他的心声。而且任何文本都有自己“这一个”质的规定性。先总体上了解这种规定性,也是保证阅读顺利进行下去的策略。比如阅读《西游记》。可以利用现代媒体技术,先搜索大唐和尚玄奘西天取经的真人真事真经历,所经过的路线风景方物,还原出历史真相,从而产生了对真实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了解和评价的欲望,形成对《西游记》的阅读问题:吴承恩借助玄奘取经的外壳,要表达自己的什么观念和理性思考,从《西游记》看文学与历史的本质区别是什么,为什么要附加神魔这些东西……带着与真人真事共谋取经的思维幻像,开始不厌其烦的反复检索《西游记》,认认真真的回到文本阅读上去。阅读困难或不熟的材料时放慢速度,一遍一遍反复读,就像庄子《庖丁解牛》所写的那样,从无非全牛,到目无全牛。
《红楼梦》,作为一部隐含很深的人情世故家庭历史小说,里边有大量令读者浮想联翩的历史隐喻。为什么在初一、高三、大学、研究生、博士阶段都要求读《红楼梦》,就是因为每个阶段完成的任务不一样。
初级阅读,通过书中的描写在脑子里形成画面,了解讲述信息就可以了。
中级阅读,读出作品所讲述的信息和信息间的逻辑因果关系,得出评价信息即可。
,阅读,要实现功能性阅读目的,要对各种“红学”进行甄别,形成自己的思考和认知,形成规范信息。
三种信息在任何一个级别的阅读中,都不可能截然分开,只是不同的阅读目的有所侧重而已。
阅读视野,还应包括阅读问题的设置。比如阅读《红楼梦》,要求自己在《红楼梦》的某一页书里,看到整本书的构架、主题、作者的人生情感态度;要求自己反复阅读书中的某些关键部位,发现之前没有发现的因果逻辑,伏笔和照应,隐喻和象征等。
庄子笔下的庖丁说: “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策略之二:确立阅读目标与计划,通过监控阅读过程和评估阅读结果等手段来调节阅读行为。
阅读监控分为方向监控——明确每次阅读的目的,进程监控——阅读中监控自己是否注意力集中和是否避免了一般阅读陷阱,以及策略监控——监控自己在阅读中是否采取了适当的策略。监控策略包括阅读时对注意加以跟踪、对阅读材料进行自我提问,警觉自己在注意和理解方面可能出现的问题。预先计划定向注意。预先决定将阅读注意集中在文本的哪些方面而忽视不相关的干扰因素。
在阅读中获取到问题目标的时候,也有大量超出预期目标的现象令读者流连忘返。因为所有的名著,都会给读者超出读者原本具有的思想现实,让读者产生更为深刻的渴望。让读者认识自我,增强自我,回归人性自我。管理元认知能力,表现为能够自觉运用多种阅读策略进行阅读,并监控自己的阅读进度和阅读效果,及时总结阅读经验,让自己成为一个积极的阅读者,而不是被动的阅读者。
阅读管理的第三重境界——管理思考力
什么是阅读思考力?从文本现象追溯到现象本质的能力,就是“阅读思考力”。阅读思考力,要求读者从固有的思维模式中跳脱出来,学会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独立寻找研究课题,并用自己的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屠呦呦说: “我的成就源自超强阅读力与思考力”。人如果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发现问题并将之成功解决,不但能力会得到提升,精神也将完成升华。《红楼梦》是一部把人带回到本源,认识人生、认识自我的书。阅读这样的书,除了完成既定的阅读任务之外,人最想在阅读中获得的还是想像作品中的人物那样,具有旷世的才华,谈一场旷世的恋爱,过一种旷世的高品质的生活。这种向往,要借助思考力转化成增强读者在志向和独立性方面所需要的东西,激发出追求自由意志的潜能。如果说曹雪芹写作《红楼梦》是已经达到了人生的一种很高的境界,而且,他也把自己的这种境界通过文本告诉了我们,有思考力的读者,会立刻拥有了曹雪芹的阅人、阅世境界。在文中,作者多次明白的写出自己的境界。贾宝玉与林黛玉不是一般性爱上的恋人,他们是以精神上的依赖为主的恋人。读者从被感染熏陶到接受教育,让思想进入思考状态,发现人的,的天性。让自己活在天理天性的话语层面上。曹雪芹,的成功,就是把万千读者吸引成他的同谋,共同追问人生的意义。通过描写那些具有非凡气质的,人物,扩大了读者的人生接触面、人生视野。他对人生有无微不至的洞察力,有对人生的毁灭抱着冷眼旁观的理性态度。他对所有走向毁灭的人无一例外抱有深刻的同情,但是,又对他们保持冷静的理性的认识和批判。比如,对秦可卿、对王熙凤、对林黛玉、对薛宝钗、对史湘云、对李纨、对妙玉……在读《红楼梦》的时候,它是在一遍遍的帮助我们清除头脑里群体思想的世俗偏见,建立实事求是的“正邪二赋”观。作者那种既相信爱情又质疑人生的矛盾,给读者留下无尽的思考。
综上所述,阅读管理的第一步,就是让自己产生一种阅读动机;第二步明确阅读思维操作程序:依据一般创作规律,发现文本个性,与作者建立思维关联;第三步就是让自己进入思考,以广阔的人生视域为依托,理解自己,理解人生,理解社会。
,,请大家品鉴辛弃疾的《沁园春·灵山斋庵赋时筑偃湖未成》
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正惊湍直下,跳珠倒溅;小桥横截,缺月初弓。老合投闲,天教多事,检校长身十万松。吾庐小,在龙蛇影外,风雨声中。
争先见面重重,看爽气朝来三数峰。似谢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户,车骑雍容。我觉其间,雄深雅健,如对文章太史公。新堤路,问偃湖何日,烟水蒙蒙?
辛弃疾说:我的房舍小,但在松树盘曲的枝干影子的外边,在风风雨雨的声音中间。雨雾消散,重峦叠嶂露出面容,争着和人见面。看早晨清新凉爽的空气从一座座山峰扑面而来。座座山峰好像谢家子弟,衣着潇洒,长相英俊;又好像司马相如的车骑一般雍容华贵。我感觉这其中,有的如司马迁的文章一样,雄浑深沉,典雅劲健。在刚刚修好的偃湖堤的路上,问偃湖哪,能够展现烟水的美好景色?
那重峦叠嶂的座座山峰,是不是就如同那些层出不穷的好书;争先踊跃与“我”见面,不正好反过来证明我的阅读情怀吗?愿每位学生都能利用好暑假时间,丰富自己的阅读。(北京亦庄实验中学)
南红英:北京市十一学校资深语文教师,中国人民大学古典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硕士学位,北京市骨干教师。北京市紫禁杯优秀班主任一等奖获得者。高考语文状元孙婧妍的语文老师、 班主任。罗德学者李雨晗的高中语文老师、班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