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短在校时长真能减轻学生负担?
教育时评
近日,湖南长沙再次发出《减负令》,出台一系列举措,保障学生体育锻炼、休息睡眠时间,其中明确要求,高中生每天在校学习时间不超过8小时。
减负这个话题总是伴随着争议。家长们在哭诉孩子负担太重,学习太苦的同时,丝毫没有停下报考课外辅导班、购买学区房的脚步;另一方面,减负几十年来,许多人直观的感受是越减负担越重,其直接体现就是孩子学习的时间越来越长。
既然学习时长是减负的“痛点”,那么直接缩短在校时间,能否真正实现减负初衷呢?恐怕很难。
想要真正实现减负,首先要明确家长和学生们的负担是什么,然后才是怎么减。对家长们而言,负担来源于对子女期望值较高所导致的经济投入、心理焦虑。
这些负担,本质上都是竞争教育资源过程中的副产品。教育毫无疑问是一种稀缺资源,昨天、今天和可以预见的未来都是如此。毕竟不可能每所大学都达到北大清华的水平,加上高考这根指挥棒,千军万马挤独木桥亦在所难免。
由此可见,家长们这种客观存在的需求并不会随着减负令而产生任何变化。一旦这种需求无法在学校教育中得到满足,会直接促使家长转向课外补习机构,以其他形式加码投入学习时间、付费购买优质应试培训资源。
这无疑与减负的初衷背道而驰。比“越减负担越重”更值得担忧的是,学校教育无法满足家长需求后,课后教育在教育中的地位愈发重要。经济、社会条件优越的家庭,可以利用资源为子女争取到更好的教育资源;而本来经济条件一般,对能否接受到足够多、足够好教育资源感到忧心忡忡的家长来说,课外补习费用又是一笔沉重负担。
既要保障教育公平,又要完成减负这一目标,,的办法莫过于强化公立教育。从教学大任务上看,让学生从被动式接受转向主动式学习,提前选择自己喜爱的专业和科目进行学习,从心理层面减轻学生负担。
从教师角度来看,减负的必然要求是提质。强化公立教育离不开加大对教师队伍建设的投入。提升教育基本收入,提高教师社会地位,吸引优秀教师回流公立学校,提升课堂效率,有利于真正减轻学生和家长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