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教育,很容易使人想到农耕说,如此一来,把教师看作园丁也就再恰当不过了。的确,作为教师应当拥有耕作者的情怀,一位教师拥有耕作者的情怀,也就意味着果敢站到了效率的对立面。
这样的教师至少善于保持一份平和的心态。他能够理智面对学生的成长,正确看待学生的成绩或过错,做到既不熟视无睹也不夸大其词,而是善于同学生一起进行因果关系的理性分析。这样的教师会对学生无时无刻不心存希望,这种温情而又坚定的信心,也就将平日里看似单调乏味而又紧张繁重的工作生发出无尽乐趣,使自己的职业生活尽展生机,让自己的生命洋溢活力。
这样的教师能够做到全面了解并密切关注学生。教育教学活动总是指向于活生生的人,又总是处于瞬息万变的情境当中。因此,教师在设计教育活动时,须考虑到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行为习惯、思维特点以及兴趣爱好等,而在教育过程中,则又要根据学生的活动表现,特别是情绪状态和思维活跃程度及时调整活动内容和方式,以满足他们成长的需要。一旦离开了对具体学生的关注,脱离了不复再来的教育情境,那么最终的教育教学效果必然大打折扣。因为对学生的关注,也就常常能够做到见微知著,赋予教育工作以深远意义;同时也能够做到防微杜渐,将对学生的危害和损失消灭在萌芽状态。
这样的教师至少不会用统一的标准去对待所有学生。他清楚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多姿多彩,知道事物之间的联系往往错综复杂,因此,一个教育问题的背后,往往涉及到成千上万个因素,问题的解决也就不能千篇一律。这就好像农作物长势不旺的原因,或病虫害,或干旱少雨,或缺少某种营养元素……我们又怎么能够指望用一种方式或依赖一次教育就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呢?
于教育而言,过分强调效率,也就意味着教育活动时间的缩减和教育过程的简化,随之而来的问题则更为强调教育效果。对于效果的狂热追逐,于学生来说,则意味着更为注重他们成长过程中的外在因素,从而忽视其内在的动机、需要、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的形成。无视人身心的全面协调发展,将导致指示、告知、禁止等简单的教育方式大行其道,教育模式会成为人们青睐的对象,教育评价的区分作用日益凸显,改进和激励功能日渐式微。意味着我们过于看重那些“有形”的指标,把教育变得可视化,越来越远离人的心灵和思想,变得干瘪、生硬、苍白。
过分强调效率,于教师来说,则意味着专业生活的虚无,这是一件可叹而又可怕的事情。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虽说导致教师之于学生影响力越来越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为重要的一点还在于,我们头脑中越来越严重的效率意识,它在将我们的教育成果浓缩为一个个夺人耳目的数字的同时,也将我们的教育工作沦为了规模化的机械生产,就此而言,“模式”是需要我们冷静面对的一个时代热词,借助于“模式”而加剧追求效率的教育活动可谓比比皆是。
这样看来,教育评价可谓一门极为高深的学问,将决定着我们教育工作的目标和方向。因此,布鲁纳曾意味深长地告诫我们,“如果有些很合意的职位将来确实会给予国家优异奖学金的获得者,那么,我们十分确信,不要很久,教和学都会反映这种奖学金的重要性。”
对于教育而言,真正意义的效率,应当是置身其中的每个人通过耳濡目染都保有对生命的敬重和虔诚,对未来充满无限憧憬,对未知领域满怀好奇,孜孜不倦,正如朝阳下田地里的禾苗那样生机盎然。
作为教师,应当在自己的心目中勾勒出这样一幅教育生活图景,并一以贯之用自己的行动将它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