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教育频道 > 教育新闻>正文

慕课给学习者更多可能 未来将从在线课程升级到智慧课堂

时间:2018-10-11 14:44:09    来源:新讯网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10日,全球,中文慕课平台“学堂在线”上线5周年,“新时代在线教育发展研讨会”在清华大学召开。专家们普遍认为,未来慕课的发展不只是简单地将课程从线下搬到线上,而是在互联网、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新技术手段的推动下,实现教学模式的转变,让评价和监测更实时,让教学更有针对性和个性化,让教与学的互动更及时,从而让教学模式更科学,实现真正意义的智慧课堂。

  我国上线慕课数量已超过5000门,学习人数超过7000万

  5年来,中国慕课走过了快速发展的5年。慕课数量、质量及应用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记者从研讨会上了解到:迄今为止,我国上线慕课数量已超过5000门,学习人数超过7000万。

  基于慕课平台,各种各样的学习者进行在线学习,他们中有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有已经步入职场的中年人,还有已经年逾古稀、志在弥补青年时学习遗憾的老者。“5年来,随着慕课的发展,传统教育的时空界限被打破,让不同学习者随时随地学习名校课程成为可能,促进了教育资源的优质共享,也引发了从以教师为,向以学生为,的教学模式的转变。”清华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副校长姜胜耀谈道。

  我国自主开发的慕课课程还获得了世界的认可,惠及全球学习者。研讨会上,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主任袁驷介绍:《生活英语听说》这门课程位列edX2016年,慕课第九名,《对外汉语》这门课程在2016年全球新慕课排行榜位列第二名,《英语畅谈中国》课程已经登陆法国FUN平台。学堂在线总裁李超也介绍,仅学堂在线这一个平台,5年间,上线课程就已超过1700门,课程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莱斯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覆盖全球209个国家和地区。

  贵州理工学院作为一所成立还不到6年的西部高校,也是慕课和基于慕课混合教学的探索者、受益者。学院院长龙奋杰教授介绍,学校成立之初,面对教育理念滞后、教育资源缺乏、教师投入动力不足等多重困难,学校选择了基于慕课的混合教学模式,积极推广慕课和在线教育工具,同时鼓励老师自建慕课,如今已有包括《神奇的材料世界》《文献检索与利用》等7门课程在学堂在线上线。在推广在线教育的同时还实施全校的课程建设与改革,不仅推动学院快速发展,也让学生成为了,的受益者。

  “慕课和在线教育的发展,解决的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和因材施教的大问题。”袁驷说。

  将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构建个性化教学环境

  一门在线课程的学习者中,有80%曾在课程的第十分钟暂停或者回看,这是否意味着第十分钟是一个知识难点?教学者该如何处理,以提升教学效果?学习者进行在线学习,每攻克一个知识难点,与该知识点相关的世界范围内被引用频率,的几篇论文,能否在第一时间被推送到学习者面前,助力他们进一步了解学科前沿,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课堂上,教与学基于在线教育工具展开,老师能否实时监测到每一名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从而有针对性地施教,并个性化地布置作业?

  ……

  随着在线教育的发展,这些问题萦绕在许多老师心中,这也是教育信息化未来发展需要解决的。

  未来,慕课发展的方向是什么?仍然是将课程数字化,从线下搬到线上那么简单吗?研讨会上,专家们更关注的是未来课堂模式的革新,即智慧教学和智慧课堂。

  “智慧教学就是充分利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手段,全方位和全周期地采集师生的行为数据,构建个性化的教学环境。” 清华大学在线教育办公室课程总监王帅国介绍。

  在智慧教学的理念下,基于在线教育工具,课堂可以实现更多维度和更立体化,师生互动的过程即信息和数据采集的过程。基于数据的实时采集和分析,可以完成学习效果反馈,从而实现精准化评价和对学生的个性化教学引导。与此同时,整个学校的数据采集完成后,还可以呈现出一所学校、一个院系和每一位老师的教学情况,助力整个学校的教学管理升级。

  “智慧教学的目标是基于以人为本的改变,即真正让学生变成课堂的,,让老师以学生为,开展教学。”王帅国分析。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如今,全球已经有60多个国家近600万师生利用我们国家自主研发的智慧学习工具进行课堂智慧教学,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当然,智慧课堂的实现还面临若干挑战,如支撑智慧教学实践的设备要求和制度保障,以及教师的内生动力和教师的评价体系改变等等。

  “实现终身学习,实现学科之间的融合和贯通,整合不同的学科体系和技术体系,给学习者更多便利和可能,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得克萨斯大学阿灵顿分校心理学教授、MOOC的创建者和奠基人之一乔治这样说。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本文共有人参与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