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0日,经国务院同意,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体育总局、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新闻出版署、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联合印发《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提出了新时代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的阶段性目标,明确了家庭、学校、医疗卫生机构、学生、政府有关部门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的职责、任务和要求,明确把《实施方案》作为本届政府任期内直至2030年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和视力健康管理的重要政策依据。
制定《实施方案》的总体考虑和阶段性目标是什么?《实施方案》的内容有哪些特点和亮点?8月31日,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问:制定《实施方案》的总体考虑和阶段性目标是什么?
答:制定《实施方案》的总体考虑是,通过审慎研究,以超常规思路和理念提出具体管用措施,强化各方责任落实和防控指标约束,在全社会形成高度重视近视、积极支持和参与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治的良好环境和氛围,以超常规举措、真抓实干的作风有力扭转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高发且逐年上升的势头,提升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整体水平,促进健康中国建设。
《实施方案》分两个阶段明确提出了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的阶段性目标。一是到2023年,力争实现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在2018年的基础上每年降低0.5个百分点以上,近视高发省份每年降低1个百分点以上。二是到2030年,实现全国儿童青少年新发近视率明显下降,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整体水平显著提升,6岁儿童近视率控制在3%左右,小学生近视率下降到38%以下,初中生近视率下降到60%以下,高中阶段学生近视率下降到70%以下,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优秀率达25%以上。
问:从整体上看,《实施方案》的内容有哪些特点和亮点?
答:从整体上看,《实施方案》有以下几个鲜明特点和亮点。一是坚决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总书记先后对我国学生近视和青少年视力健康作出指示,体现了,总书记对儿童青少年健康特别是视力健康的高度重视。二是对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提出非常具体和明确的阶段性防控目标。三是措施针对性强、可操作性强。《实施方案》对家庭、学校、医疗卫生机构、学生以及8个部门提出的任务和要求都指向清晰、易于操作和落实。四是对家庭参与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提出了倡议性要求。无论是学前还是就学期间,儿童青少年大多数时间在家里,家庭增强防控意识对于保护儿童青少年视力具有重要影响和决定性意义。五是明确了8个部门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的职责和任务。六是建立评议考核制度。强化对省级人民政府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考核评议。这一制度将确保《实施方案》部署和要求得到贯彻落实。
问:《实施方案》对学校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提出哪些要求?
答:减轻学生学业负担,严格按照“零起点”正常教学,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三至六年级书面家庭作业完成时间不得超过60分钟,初中不得超过90分钟,高中阶段也要合理安排作业时间。控制义务教育阶段校内统一考试次数,小学一二年级每学期不得超过1次,其他年级每学期不得超过2次。改善教学设施和条件,学校教室照明卫生标准达标率100%,每月调整学生座位,每学期对学生课桌椅高度进行个性化调整。中小学校要严格组织全体学生每天上下午各做1次眼保健操,监督并随时纠正学生不良读写姿势。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确保中小学生每天1小时以上体育活动时间。加强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提高学生主动保护视力的意识和能力。学校教育本着按需的原则合理使用电子产品,教学和布置作业不依赖电子产品。每学期开展2次视力监测,配合医疗卫生机构开展视力筛查,加强视力健康管理。倡导科学保育保教,严禁“小学化”教学,保证儿童每天2小时以上户外活动,寄宿制幼儿园不得少于3小时。
问:《实施方案》对学生防控近视提出哪些要求?
答:每个学生都要强化“每个人是自身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意识,主动学习掌握科学用眼护眼等健康知识,遵守近视防控的各项要求,认真规范做眼保健操,每周参加中等强度体育活动3次以上,自觉减少电子产品使用。
问:《实施方案》对8个部门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提出了哪些要求?
答:《实施方案》明确了8个部门防控近视的职责和任务。一是深化学校体育、健康教育教学改革,完善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加强体育与健康师资队伍和中小学卫生保健所等机构建设。二是培养优秀视力健康专业人才,在有条件的社区设立防控站点。2019年年底前,出台有利于保护视力的相关强制性标准。三是增加儿童青少年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场地设施,推动公共体育设施向儿童青少年开放。四是合理安排投入,积极支持相关部门开展儿童青少年近视综合防控工作。五是完善中小学和高校校医、保健教师和健康教育教师职称评审政策。六是加大对眼镜和眼镜片的生产、流通和销售等执法检查力度,依法查处虚假违法近视防控产品广告。七是实施网络游戏总量调控,控制新增网络游戏上网运营数量,探索符合国情的适龄提示制度,采取措施限制未成年人使用时间。八是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刊、网络、新媒体等作用,利用公益广告等形式,多层次、多角度宣传推广近视防治知识。(杨彬)